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是什麽讓屢屢被貶的他,看破官場,流芳百世?

據史書記載,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太原下郢人。父親白季庚是一位基層小官,曾任過彭城縣令。自小聰明的白居易29歲中進士,他在詩說:“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從此進入大唐官場,到75歲去世,在這46年時間裡曾官至刑部尚書,因他虔誠信佛,忠君愛國,清廉做官,執政為民,激情寫詩,既留下了近四千首光輝的詩篇,也樹立了一心向佛,一生清廉,關心人民疾苦,一心為百姓排憂解難的優秀官員。堪稱皇權社會出汙泥而不染楷模。這與他樹立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以佛教人生觀和佛教的慈悲心有內在的聯繫。

因為白居易虔誠信仰佛教,以佛教的空苦觀和慈悲理念指導人生,為官更加謹慎,更加廉潔,更加愛民。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信仰佛教的白居易,29歲登進士及第,從此一生為官,以學佛的慈悲心,嚴於律已,善待人民。

他總想“欲以濟天下憔悴之人死命萬分之一分”。關心和同情農民的疾苦,寫下了許多歌頌勞動人民、批判豪強剝削人民的壯麗詩篇。如著名的《觀刈麥》,表現了他對農民“足蒸暑土土氣,背灼炎天光”已經十分辛苦了,但是卻“家田輸稅盡”,農家婦女不得不抱著孩子撿麥穗。

另一首《賣炭翁》,揭露了皇家對百姓的掠奪: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還有一首《宿紫閣山北村》揭露了官軍對百姓的強取豪奢:

晨遊紫閣峰,暮宿山下村,

村老見予喜,為予開一罇。

舉杯未及飲,暴卒來入門;

紫衣挾刀斧,草草十餘人。

奪我席上酒,掣我盤中湌;

主人退後立,斂手反為賓。

庭中有奇樹,種來三十春;

主人惜不得,持斧斷其根。

口稱采造家,身屬神策軍。

主人慎勿語,中尉正承恩。

他懷著“惟歌民生病,願得天子知”思想,希望他寫的這些反映農民疾苦的事情引起皇帝的注意,希望皇帝能改變剝削人民的政策。還有《秦中吟》10首,揭露了當時重賦給農民的負擔。充分證明,一個信仰宗教的官員,以慈悲心和正義感對待人民,更加貼近與人民群眾的距離,可以實踐“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執政宗旨。

第二、信仰佛教的白居易,保持為官的氣節。

他喜歡竹子,讚賞竹子的氣節,他曾在《贈元稹》詩中寫道:“無波古井水,有節秋竹杆”,元稹在《種竹》詩裡說:“昔公憐我直,比之秋竹心”,白居易酬謝元九詩中又說:“共保秋竹心,風霜侵不得”。都用竹子互相策勉的。由於他的氣節,使他在長期在為官過程中,或朝或野,都能堅持正義,不趨炎附勢,不隨波逐流。維護了官場的正義。他在詩中說:“我有鄙介性,好剛不好柔。勿輕直折劍,猶勝曲全鉤。”(《折劍頭》)許多年堅持與宦官勢力進行鬥爭,盡量減輕對人民的壓迫。

第三,信仰佛教的白居易,特別敬業。

以他54歲赴任蘇州剌史為例。當時蘇州非常繁華,白居易詩描寫蘇州時說:“半酣憑欄起四顧,七堰八門六十坊;遠近高低寺間出,東西南北橋想望,水道脈分棹鱗次,裡閭基布城冊方。人煙樹色無罅隙,十裡一片青茫茫”。如此繁華之地,政務自然繁多。白居易赴任後一直忙碌了三月,甚至每旬的公假也不休息;晚上也是“貪看案牘常侵夜”,所謂“朝也視薄書,暮亦視薄書,薄書視未竟,蟋蟀嗚座偶”,到了“經旬不飲酒,逾月未聞歌”的地步了。自然,蘇州的名勝也沒有時間去欣賞了。在他任杭州剌史時,想的是“恤隱安疲民”。他在西湖築了一道長堤,便於蓄水灌田,就是杭州西湖現在著名的“白堤”。有一顆慈悲之心,無論走到那裡,都把人民的生活和安居樂業放在執政的第一要務,深得百姓的歡迎。

第四,信仰佛教的白居易,除了為百姓謀福利外,對於個人的名利,從不看重,從不執著。

所以在當時雖然職位升遷或者遭貶,都能夠泰然處之,沒有結黨,沒有依靠和參與朋黨為自己仕途服務。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這個作法反而使他樹敵極少,無論經過幾次大的朝庭變動,都沒有涉及到他,官職雖然不太高,但是,品德高尚,令不同政見者也敬他三分,所以,在激烈的朋黨鬥爭中朝中巨大政治變動的險惡環境下,他沒有成為犧牲品。保留了他平安地生活。

第五、信仰佛教的白居易,從不貪圖官位。

後來雖然官居刑部尚書,三品大員,但他看得很平淡,時刻提醒告誡自己:“秋官月俸八九萬,豈徒遺爾身溫足,勤操丹筆念黃沙,莫使饑寒囚滯獄。”隨著年紀越來越高,身體也越來越差,在五十七歲時,決定退休,離開長安京城,回到洛陽家裡。離開政治舞台後,曾兩授太子賓客分司。他往年曾經說過:“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討厭那些年事已高還貪戀祿位不肯致仕的廢物。他曾經寫過一首詩《老戒》:“我有白頭戒,即於韓侍郎,老多憂活計,病更戀班行,矍鑠誇身健,周遮說話長,不知吾免否,兩鬢已成霜。”這首詩他把一些心戀官位不肯讓賢老人的可討厭處說得很深刻,表示自己決不做那種歲老依戀官位,屍位素餐的人。

第六、信仰佛教的白居易,心空意空身空,空無雜念,比他一起工作的同事壽命更長。

與他同時代工作的朋友元稹去世,白居易十分悲痛,寫了三首挽詩,又寫墓志銘,元氏家人將元稹的遺物等價值六、七十萬的物品送給白居易作為謝墓志銘的謝資,白居易認為“文不當辭,摯不當納”,於兩家之間往返推辭,至於再三。後來迫不得已,白居易便把這筆錢物收下後捐獻給香山寺,做為寺院重新修葺的費用,並寫了《修香山寺記》一文。

後來,好友崔群、崔玄亮、微之、敦詩、晦叔等相次去世,他寫曰:“長安君先去,殘年我幾何?秋風滿衫淚,泉下故人多。”又寫道:“去年八月哭微之,今年八月哭敦詩。何堪老淚交流日,多是秋風搖落時。”到了太和九年十一月,朝中發生巨大政變,先是二李朋黨被驅逐後,李訓又削減宦官的權力,準備全部誅殺宦官時,反而被宦官得手,朝中李訓、鄭注、舒元興、賈錢、王涯、王播等一大批官員都被誅殺,造成官場人人自危的局面,而白居易由於激流勇退,沒有卷入這場血腥的政治鬥爭,他曾寫詩曰:“且得身安泰,從他世險艱。但休爭要路,不必入深山。”別人卷入政治漩渦不能自拔,而白居易卻悠然閑居,在洛陽家中過著“重裘暖帽寬氈履,小閣低窗深地爐”的舒適生活。

842年,白居易七十一歲,7月他最好的朋友、詩友劉禹錫去世,至此他們五個最好的朋友都先他而去,只有他一人了,“四人先去我在後,命長感舊多悲心”。

七十三歲那年,由他個人出資,在龍門潭的南面叫作“八節灘”處開鑿通水。因此地水淺,每次船過河時河床下的亂石總會將船劃破底。船夫為了減少損失,要下水推船。冬天寒冷,船夫痛苦可想而知。白居易發願要鑿通這段水路,造福人民。他寫詩曰:“七十三翁旦暮身,誓開險路作通津,夜舟過此無傾覆,朝脛從此免辛苦,十裡河灘變河漢,八寒陰獄變陽春。我身雖歿心長在,暗施慈悲與後人。”這是白居易逝世前做的一件痛快的事,74歲時寫的《歡喜偈》說:“心中別有歡喜理,開得龍門八節灘”。可見他對當時開通龍門灘的善舉是多麽高興了。處處表現他慈悲為民的博大胸懷。

白居易留下遺囑,他去世後不歸原籍,要求葬在龍門山如滿和尚塔的旁邊。當地傳說:白居易去世後,凡是來洛陽經過龍門的人,都要在他的墓前灑酒祭奠,懷念這位不忘人民疾苦、減輕人民負擔、堅持為人民利益做好事的偉大詩人。因此,白居易墓前土,永遠是不乾的。

第七、信仰佛教的白居易,一生經歷過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八代皇帝,經歷了無數次宰相變動和幾次弑君政變,朋黨鬥爭激烈複雜。

看到大唐帝國經過安史之亂由盛轉衰過程,白居易都能以慈悲情懷坦然對待外,還用詩篇記錄當時的情景,堪稱史詩。他一生筆耕不輟,懷著對人民群眾的無限深情,寫了大量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疾苦的不朽詩篇。公元839年,他整理了自己的詩作,除自己家收藏一份外,另外別錄有三套,一套存放在洛陽聖善寺缽塔院;一套存放在廬山東林寺經藏中,一套存放在蘇州南禪院千佛堂內。有“蘇州南禪院白氏文集記”,共7帙,合67卷,凡3487首詩。為祖國留下了燦爛寶貴的文學遺產。白居易本人也成為中國歷史上信仰佛教極為虔誠,為官清廉忠君愛民、慈悲智慧激流勇退的政治家、文學家、佛學家和偉大的詩人。(參考資料:《白居易傳》萬曼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12月第1版)

白居易虔誠信佛,為官為詩為文的奇特的經歷,當代人們雖然不能複製,但是,從中我們應當受到某些啟迪:信仰宗教的人必然心地善良,如果為官,雖然不一定能作出驚天動地的偉大事業,但是因為他有一顆慈悲心,至少他不會成為一個被人民群眾唾棄的騎在勞動人民頭上當官作老爺的壞官,這是已經被無數事實證明過了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