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立足指南,降壓治療迎來單片復方製劑新時代丨世界高血壓日

不想錯過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藍字「醫學界心血管頻道」關注我們

單片復方製劑使用簡便,降壓強效持久,心血管保護證據充分,是大多數高血壓患者的一線選擇。

為引起人們對防治高血壓的重視,1978年開始將5月17日定為世界高血壓日,今年是創立以來的第41年。然而迄今為止,高血壓的控制依然是世界醫學界的一大難題。《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1]顯示,我國高血壓患病率高達23.2%,而控制率卻僅僅為16.8%。

近年來,降壓藥物不斷湧現,可供選擇的種類越多越多,如何正確使用這些降壓藥物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指南與時俱進的更新也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降壓治療策略的變遷。

國內外指南更新,推動了聯合治療及單片復方製劑的地位提升《2007歐洲高血壓學會/歐洲心臟病學會(ESH/ESC)高血壓指南》[2]就已經提出,單片復方製劑可簡化治療方案,有利於提高依從性。隨後數年中,單片復方製劑憑藉其改善治療依從性、促進降壓早期持久達標及減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等諸多優勢,在國內外權威指南中的推薦級別得到不斷提升。

《2018 ESC/ESH高血壓管理指南》[3]明確推薦,起始降壓治療選用兩葯聯合,優選單片復方製劑,除非是體弱的老年患者或者是低風險的I級高血壓患者,其推薦級別達到了最高的I類,證據級別也達到了最高的A級。最新《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4]則明確指出:與隨機組方的降壓聯合治療相比,單片復方製劑的優點是使用方便,可改善治療的依從性及療效,是聯合治療的新趨勢。A+C單片復方製劑:優化的聯合治療方案

憑藉「強化、簡化、優化」的優勢,單片復方製劑已先後獲得國內外權威指南推薦。其中,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鈣離子拮抗劑(CCB)組合的單片復方製劑,是各國指南優先推薦的聯合治療方案之一,其內在組分在作用機制上具有明確的互補、協同降壓效應。

首先,CCB具有直接擴張動脈的作用,但會反射性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而ARB恰可抑製RAAS,另外CCB利鈉和輕度利尿作用能夠增強ARB降壓療效,所以兩者聯合應用可提高降壓療效。

其次,CCB兼有擴張腎進球和出球小動脈作用,而ARB主要擴張腎小球出球小動脈,故兩者聯用對腎小球內壓有良好效應,協同保護腎臟。

此外,CCB會使毛細血管阻力增加,導致踝部水腫,而ARB同時擴張動脈和靜脈,可減少CCB所致水腫。

因此,ARB+ CCB單片復方製劑具有協同降壓作用,並減輕彼此的不良反應,能更好地保護靶器官。

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片:強效、持久、保護、簡便

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片是ARB+CCB單片復方製劑的典型代表,眾多臨床研究已證實了其強效、持久、保護、簡便的降壓優勢。

  • 強效:一項隨機雙盲對照研究[5]以重度高血壓患者(基礎血壓≥180/95 mmHg)為受試對象,發現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療2周可快速且顯著降低血壓,且在8周治療期降壓效果一直持續,收縮壓降幅接近50 mmHg。

  • 持久:另一項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6]則發現,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片能夠有效降低清晨血壓、平穩控制24小時各時段血壓水準,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達標率高達82.7%。

  • 保護:TRANSCEND研究[7]證實,替米沙坦顯著降低高血壓患者心梗發生率27%,CAMELOT研究[8]證實,氨氯地平顯著減少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風險37%。而TEAMSTAPROTEC研究[9]顯示,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片顯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相關的生物標誌物水準。

  • 簡便:只需一天一片,方便使用,大大提高了患者依從性。一項對醫療保險數據的回顧性分析[10],患者分別接受ARB+CCB單片復方製劑或ARB+CCB的自由聯合治療,隨訪結果顯示,單片復方製劑與自由聯合相比,患者依從性可提高46.5%。

總 結

我國是高血壓大國,且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治療水準參差不齊。從各國指南的更新也看到,單片復方製劑的治療地位在不斷提升。單片復方製劑的廣泛應用有效避免藥物治療不足、不及時,以及藥物配伍不科學等問題,將大大有助於提高我國高血壓患者的整體達標率。

審批號:PC-CN-100900 有效期至:5/14/2020

參考文獻:

[1] 胡盛壽等,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概要. 中國循環雜誌, 2019. 34(03): 第209-220頁.

[2]《2007 ESH/ESC高血壓指南》

[3]《2018 ESH/ESC高血壓指南》

[4] 邢辰.2018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徵求意見稿)[J].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18,33(19):20.

[5]Neutel JM, Mancia G, Black HR etal. 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12 Apr;14(4):206-15.

[6]White WB, Littlejohn TW, Majul CR, etal. Blood Press Monit. 2010 Aug;15(4):205-12.

[7]FoulquierS,et al.J Hypertens. 2014 Jun;32(6):1334-41.

[8] Nissen SE,Tuzcu EM, Libby P, et al. JAMA. 2004 Nov 10;292(18):2217-25.

[9] JagodzinskiA et al.Clin Chem. 2017 Sep 13.

[10]Zeng F,PatelBV, Andrews L et al. Current medical research and opinion 2010,26(12):2877-2887.

◆ ◆ ◆ ◆ ◆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