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嬰兒腹瀉的按摩治療

嬰兒腹瀉又稱為消化不良,是以腹瀉為主要癥狀的一種胃腸道紊亂綜合征。本病為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發病年齡多在2歲以下,1歲以內者佔有半數,對患兒的健康威脅較大。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原則上可分為非感染性(如消化系統發育尚未完善,消化酶活性低,神經系統對胃腸道的調節功能較差,免疫功能尚不成熟,餵養不當和氣候因素等)和感染性(如腸道內、外感染)兩類。本病四季皆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為多見。如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輕則遷延日久,影響小兒營養,生長和發育;重則可引起嚴重脫水,代謝性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故臨診時必須十分重視。


【臨床表現】

根據腹瀉的輕重可分為輕型(單純性消化不良),即大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或水樣便,或兼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和少量粘液。重型(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兒腹瀉每天10次以上,便中含有大量水分,混有較多粘液,並伴有發熱、嘔吐,食慾低下,皮膚乾燥,精神萎靡,若不及時治療,可逐漸出現脫水和代謝性酸中毒癥狀,故在臨床上必須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按祖國醫學辨證嬰兒腹瀉分為寒濕瀉、濕熱瀉、傷食瀉、脾虛瀉等,現介紹如下:

1.寒濕瀉 大便稀薄多沫,色淡無臭,腹痛腸鳴,面色淡白,口不渴,小便清長,苔白膩,脈儒,指紋色紅。

2.濕熱瀉 腹痛即瀉,急迫暴注,大便色黃褐熱臭,身有微熱,口渴,尿少色黃,苔黃膩,脈滑數,指紋色紫。

3.傷食瀉 院腹脹滿,瀉前哭鬧不安,瀉後痛緩,大便量多酸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多矢氣,常伴有嘔吐酸餿,口奧納呆,不思乳食,苔厚或垢膩,脈滑。

4. 脾虛瀉 久瀉不愈,或經常反覆發作,面黃神疲,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夾有奶塊或食物殘渣,或每餐過後即瀉,苔薄,脈儒。若腹瀉日久不愈,進而可損及腎陽,瀉下不止,完谷不化,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舌淡苔薄,脈軟無力。


【治療】

1.治療原則 結合臨床根據辨證後的屬型擬定以下各種治療原則,寒濕瀉者,治宜溫中散寒,化濕止瀉;濕熱瀉者,治宜清熱利濕,調中止瀉;傷食瀉者,治宜消食導滯,和胃止瀉;脾虛瀉者,治宜健脾益氣,溫陽止瀉;脾腎陽虛者,治宜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2.常用穴位 腹、臍、七節骨、龜尾、脾土、大腸、足三裡等穴。

3. 常用手法 摩法、揉法、推法、按法、擦法、捏脊法等。

4.操作方法

(1)基本治療法:

患兒取仰臥位(可以家長抱在懷裡,亦可躺在治療床上,以下均類同)。醫生坐於患兒右側,用一手在患兒全腹部做掌摩法,手法宜輕,要有定向(即始終是順時針方向的摩動);上腹、下腹和全腹部三者要有機結合,反覆循環進行,約8~10分鐘。繼以上體位,醫生用食、中、環三指分別安置於臍,左右天樞穴作三指揉,約l~2分鐘。繼而治療手部穴位,補脾經100次,推大腸100次。最後再按揉雙側足三裡穴1~2分鐘。

患兒取俯臥位(同樣可以家長抱在懷裡,亦可躺在治療床上,以下均類同),醫生先揉龜尾300次,再推上七節300次。

(2)隨證加減:

寒濕瀉:加揉外勞宮100次,推上三關300次,再補脾經 100次。

濕熱瀉:加清牌經200次,清大腸200次,清小腸200次,清天河水300次,退下六腑300次。

傷食瀉:加補牌經300次,補大腸200次,推三關300次;按揉脾胃俞穴各1分鐘。

脾腎陽虛瀉:加補牌經300次,補腎經300次,補大腸200次;按揉腎俞穴1分鐘,橫擦八髎穴以熱為度。


【注意事項】

1.推拿雖可醫治嬰兒腹瀉,但僅局限於胃腸消化功能紊亂而致的腹瀉和單純的輪狀病毒性腹瀉,無明顯脫水和酸中毒的患兒。

2.對腸道感染而引起的菌痢,應首先給予抗生素治療。


3.對患兒應控制飲食,患兒每次便後須用溫水洗凈肛門,勤換尿布,保持皮膚清潔乾燥。

4.應注意合理餵養,哺乳或餵食儘可能做到定時定量,添加副食品不宜太快,品種不宜太多。並注意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注意飲食衛生,預防腸道疾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