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觀察過寶寶的雙下肢皮紋嗎,趕緊看看對不對稱!

隨著現代兒童保健中關於髖關節發育不良,發育性髖關節脫位,(以往稱「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篩查知識在各級兒保機構的普及,加上網路的迅速傳播及自動獲取能力的提高。許多嬰兒的父母都知道發育性髖關節脫位與下肢皮紋包括臀紋、大腿皮紋有一定聯繫,但卻不知道其中的具體原因,當發現寶寶的雙下肢皮紋不對稱就會很緊張。

那雙下肢皮紋不對稱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會不會影響寶寶的發育成長呢?本篇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寶寶雙下肢皮紋不對稱是怎麼回事?

首先,家長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是,寶寶雙下肢皮紋不對稱可能存在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DH)。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過去稱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四肢畸形中最常見的一種,是嬰幼兒常見的一種髖關節畸形,其病理變化包括髖臼、股骨頭、關節囊以及圓韌帶的發育畸形,可分為髖關節發育不良、髖關節半脫位、髖關節脫位三型,其發病率因國家、種族而異。有文獻報導在我國發病率為0.91‰-3.80‰,男女比例大約為1:6,是小兒骨科最常見和重要的髖關節疾病。DDH病因尚未完全明確,普遍認為其發病是種族、基因突變、環境等多因素作用的結果,主要分為先天性遺傳因素與後天性機械因素兩類。

一般常見的臨床表現有:大腿皮膚皺褶增多,皮紋不對稱;外展受限;髖關節不穩定時,股骨頭進出髖臼可造成關節彈響;如已經發生脫位,則表現雙腿不等長或雙臀不對稱;站姿異常,可觀察孩子是否有腰椎前突,臀部後翹現象;步態異常,單側脫位為跛行,雙側脫位為鴨步。

在嬰幼兒髖關節發育生長的初期階段,可塑性較強,若能早期發現髖關節異常,通過保守方法就可以明顯改善髖關節異常的癥狀,不需有創手術。對於保守治療失敗的患兒,或年齡3歲以上的兒童可以採取手術治療。 所以,DDH早期診斷顯得尤為重要,保健科在進行DDH篩查時,若出現可疑徵象,出生後6個月內的嬰兒可以做髖關節超聲檢查;6個月以上的嬰兒需要進行髖關節 X 片檢查,以明確診斷。

很多時候,寶寶雙下肢皮紋不對稱情況,也只是讓父母虛驚一場哦。

也順便提醒一下雙下肢皮紋對稱寶寶的爸媽們,您的寶寶,尤其是女寶寶也可能存在髖關節脫位的可能,如果您發現寶寶有髖關節的彈跳受限、髖關節外展受限的時候,其提示的作用比雙下肢皮紋不對稱意義更大,需要儘快帶寶寶至兒童骨科專科門診進一步檢查確定。

來源:首都疫苗與免疫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