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被忽視的臀紋不對稱,等孩子1歲以後糾正就晚了!

髖關節脫位,媽媽聽起來很陌生,但這個病卻不遙遠。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與臀位妊娠、家族史、羊水少、第一胎等有關;而發育性髖關節脫位與分娩方式,以及平時照顧寶寶不正確操作有關,比如換尿布、包裹的太緊、老一代給寶寶綁腿、衣物、嬰兒背帶、安全座椅、睡袋、搖籃等也有關係,使用這些的時候,無意識讓寶寶的髖關節處於不健康的體位,增加髖關節發育不良的風險。

通常是髖關節脫位早期發病具有隱蔽性,很多家長和經驗不足的醫生一般很難發現;發現孩子走路異常的時候,才警惕;更甚有些家長看到孩子走路異常也不在意,覺得孩子學走路、或缺鈣,出現這種異常步態很正常;導致孩子失去最佳治療時機,留下終身殘疾。髖關節脫位早篩查、早發現、早治療,很多寶寶是能徹底治癒的;預後效果也好。年齡越大,病理改變重,手術創傷大,花費高。

相信有些寶媽先看過髖關節脫臼的文章,明白這個病不容易被診斷出來。有些家長在家給寶寶自行檢查,稍微覺得孩子不對,搞得驚慌失措抱著孩子來診室,結果虛驚一場。在門診也見過,孩子4歲,發現步態異常3年才來就診的。

今天和大家聊聊髖關節脫臼是怎麼一回事?

髖關節俗稱胯骨軸,是一種由周圍韌帶連接在一起的球窩關節,凹面的髖臼包裹著凸面的骨頭,「窩」是髖臼,「球」是股骨頭。

髖關節脫臼的原因?

小寶寶出生,像青蛙一樣,髖關節是屈曲的。雖然髖關節在胎兒時期已經發育,可部分寶寶出生後髖關節沒有形成理想的窩和球,表現窩淺。給孩子換尿布的時候,會聽到「哢噠」的聲音,這種情況孩子的大腿骨易從髖關節窩滑脫出來,久而久之,引起髖關節發育異常。等到真正從髖關節窩滑脫出來,就是髖關節脫臼。

髖關節脫臼在家如何自測?

對於嬰幼兒,早期沒有癥狀,也不會疼痛,從外觀很難判斷。通常都是寶寶站立、或開始學走路才發現:長短腿、顛簸步態、一隻腳外撇等表現,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而早發現可以根據孩子的月齡不同,選擇適合孩子的非手術治療方案。

但是媽媽照顧寶寶的過程中,沒有留意觀察該部位的習慣。正因為如此,易給寶寶造成殘疾傷害。

很多國家拿來篩查嬰幼兒髖關節的內容:

1、臀紋、腿紋不對稱。

2、寶寶仰臥,雙下肢伸直,兩條腿不一樣長,足跟不在同一個水準線上。屈曲,兩條腿的膝蓋不一樣高。

3、雙髖外展受限、不對稱,髖關節在屈曲外展的情況下,大腿不能貼到床面;或者一邊可以,一邊不能。

家長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這些可以作為參考:

1、給寶寶換尿布,聽到關節響彈聲。

2、寶寶不願意做分開腿的事情。

3、到了學步期,不願意站立、走路。

4、走路的時候,像個小鴨子一樣,一搖一擺。

5、走路的時候,一隻腳老是疊在另一隻腳上。

若遇到這種情況請及時帶寶寶就醫。有的家長帶孩子社區醫院體檢中,發現了臀紋不對稱的問題。醫生建議多觀察、或進一步檢查;家長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小,有長大了就好了的心態。經常也聽有些家長說,幸虧沒有聽醫生的,要不我孩子這麼小就得吃射線。有些家長甚至勸其他家長,我家老大的時候,也是這樣,現在也健康長大了,醫院搞這些檢查是想賺錢。其實,醫生的謹慎也不是沒有道理,萬一等孩子大了以後發現,不論是手法複位加石膏固定、還是手術,都有給寶寶留下終生殘疾的可能,若這樣做家長是不是有點不負責任。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