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37

俠醫世家導讀:我們學《傷寒論》不能死記硬背裡面的藥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張仲景的辯證思維,以及他對症組方的思維邏輯,只有領悟到他的思維邏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張仲景一樣的中醫。

原文:

97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註解:

此條講的是半表半裡少陽病的發病機制(原文第37條已經詳細講過了,可參看)

脾胃弱了津液虛了,「血弱氣盡」,不能祛邪外出,於是腠理開了,邪氣進來了。正氣與邪氣相搏,互不能勝,在半表半裡的位置僵持住了,便結在了脅下,其實是胸脅裡面的三焦區域,於是胸脅苦滿。正邪交爭,正勝邪退,病往表往陽走則發熱;正退邪勝,病往裡往陰走則怕冷,於是「往來寒熱」,且「休作有時」,發作和停止有定時。

脾胃弱,自然「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臟為陰為收斂,腑為陽為傳輸,一靜一動一陰一陽,其功能是相連的。少陽病為痞塞不通,臟腑運行自然也不順暢,邪氣上不能出表則為邪高,下不能通則會痛,此謂「邪高痛下」。胃為脾之腑,胃不降因此會嘔。

以上為柴胡四證之原理。服了小柴胡湯如果很渴,說明兼有陽明病,此陽明為肺胃區域有熱,條文中說「以法治之」,可以用小柴胡東加生石膏。小柴胡加生石膏湯這個方子用途很廣泛,證屬少陽的諸如高熱,腮胸腫大,淋巴腫大,大脖子病,甲狀腺功能亢進,乳腺增生類疾病,用之有奇效,急性的往往幾劑而愈。為什麼呢?因為病發於上多為陽證,生石膏不僅寒降,且辛涼而散上焦之熱結

原文:

98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註解:

這一段出現一些後面才有的內容,行文也有些亂,疑有錯簡。

病了六七日,「脈遲浮弱」,脈浮說明病還在表;脈遲弱,並不緊數,說明邪氣已經在退。「惡風寒」,說明津液還虛;「手足溫」,說明津液已經在慢慢恢復,手足已經開始熱了。這時候已經快好了,醫生卻「二三下之」,反覆的用下藥,於是又傷了胃氣,「不能食」了;「脅下滿痛」,說明病在半表半裡;「面目及身黃」,有黃疸,結合後面「頸項強,小便難」這樣的津虛證來看,應該屬於陰黃,就是陷入陰證的黃疸。

黃疸是因為脾胃運化不力,三焦水道不通,津液鬱在肌肉裡,鬱而生熱所致。只要小便利了,黃疸就會好。同時津血虛少陷入陰證,那就是寒熱夾雜,屬於六經之厥陰病的範疇。按這個情況,柴胡桂枝乾薑東加茵陳合適,卻給了小柴胡湯,服藥後必定會「下重」。何為下重?就是很想排便,肛門墜脹,卻排不出來。這種下重的局面是腸道有熱,脾胃卻虛寒,推動力不夠引起的,與黃疸的原理類似。小柴胡湯還是以清熱為主,所以並沒有解決陰證的問題。

黃疸,厥陰病,柴胡桂枝乾薑湯是後面的內容,這裡就先不作解釋。

「本渴飲水而嘔」,如果渴欲飲水而嘔逆,這是前面學過的五苓散方證,柴胡湯自然也不合用。

後面忽然來一句「食谷者噦」,很突兀,又沒有下文了,疑為錯簡。

原文:

99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註解:

這一條可以看作是一個典型的小柴胡湯的醫案。

「身熱」有表證

「惡風」,「頸項強」,表證兼津液虛

「脅下滿」,柴胡四證之一,四證具其一便可以確定是少陽病

「手足溫而渴」,偏向於熱的方面,那就是典型的少陽證了,處小柴胡湯。

這裡有太陽病,也有少陽病,為什麼隻用小柴胡湯呢?臨證上不管是三陽並病還是二陽並病,只要有少陽病就要以少陽病為主來治。原因有二:

第一,半表半裡是中間區域,是表裡的樞紐,半表半裡不通,裡外皆不得通;

第二,半表半裡證的實質是脾胃弱,所以柴胡類方葯都是以建中為主的,脾胃功能恢復了,無論哪個區域的病就都可以得到解決

《傷寒論》部分藥物劑量換算備註:

1斤=16兩=248克=液體250毫升

1兩=24銖=15.625克

1鬥=10升=2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

半夏一升=130克

吳茱萸,五味子一升=50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強烏頭1枚小者=3克

強烏頭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梔子10枚約15克

瓜蔞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實1枚約14.4克

石膏雞蛋大1枚約40克

如果中醫愛好者學習《傷寒論》,建議參考胡希恕,劉希彥版本《傷寒論》,必會受益匪淺!

人人都可以成中醫,未完待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