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色綠”變成“白黃紅青綠黑” 南京人選茶喝茶二十年來悄悄變

  又到春茶采摘時,南京高淳椏溪鎮的茶場已經忙得熱火朝天,茶農要趕在谷雨節氣前采摘製作雨前茶。與此同時,在南京做了21年茶葉銷售的南京三味茶莊的王浙東感慨萬千。在他看來,與1997年初相比,現在的南京人喝茶至少有三個直觀變化。從綠茶一統天下到各種茶都成茶客心頭好;從中老年喝茶為主到00後也來購茶品茗;價格跨度也越來越大。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薄雲峰 通訊員 高曉平 文/攝

  勤勞采茶阿姨清晨下地,隻摘3芽嫩葉

  在椏溪鎮鎮南村慢豐源家庭農場的茶園裡,30多位采茶工戴著草帽,嫻熟地穿梭在茶樹中,看到嫩綠鮮葉,她們手指往嫩芽上輕輕一掐,透著茶葉特有清香的嫩葉就被采摘下來。采茶工芮阿姨是本地人,今年3月24日她就和鄰居來到茶園裡。這幾天氣象晴好,她們每天5:30就下地采茶。

  “采茶工多是60多歲的本地阿姨,采茶是個辛苦活,一天都要站著,而且雙手會被茶樹枝葉劃破。她們心細,做事認真負責,采摘絕對不馬虎,按照要求隻采摘3芽的嫩葉。我們每年都聘請她們。”慢豐源家庭農場的負責人楊雪平告訴揚子晚報記者。

  昨天上午10點,隨著氣溫上升,在顧隴村近千畝有機茶田裡,200多名采茶工人此時額頭已滲出汗珠,衣服的後背也被汗水浸濕。顧隴村村委會黨支部書記芮雪華介紹,“采茶時效性很強,現在我們要搶在谷雨節氣前把嫩葉采完。谷雨一過,氣溫升高,嫩葉變老,即使摘下來,也做不了好茶葉!” 

  芮雪華透露,谷雨前,整個椏溪鎮每天都有2000多名采茶工、製茶工從早到晚忙碌!

  八道工序,一個村日產乾茶只有100多斤

  在橋李村的茶葉製作現場,製茶工戴著口罩、穿著白大褂,在對鮮葉進行晾曬、揉撚、風烘、分揀、殺青等八道加工工序。橋李村支書芮忠明興奮地告訴揚子晚報記者,今年自從3月15日春茶開採以來,每天投入的采茶工、製茶工共達到600人以上。眼下這幾天以製作碧藍針和碧螺春為主,清明節後還會製作雨花、炒青等乾茶。

  這幾天采摘的鮮葉品質高,每天只能製作100多斤乾茶,主要銷往上海、南京、常州等地。目前他們製作的碧藍針每斤4800元,4月4日,一個上海的經銷商一下子訂了17萬的新茶!

  在國際慢城高村種植茶樹的周國慶,今年40歲,是土生土長的椏溪人,以前一直在外地工作。2016年3月份,他看到老家高淳有豐富茶資源,就開始從事茶葉產業。他說,高淳生態優美,當地橋李、藍溪、顧隴等村茶葉種植一直是特色產業。在老家從事茶葉生產銷售,可多元發展帶動同齡人創業致富。目前他除了種茶製茶,還開發了高淳茶葉伴手禮等系列產品,在茶園附近也開設了茶憶館,讓消費者現場采茶品茶、感受茶文化。

  20年來,南京人購茶喝茶有了三大變化

  日前,南京三味茶莊的王浙東在微信朋友圈發了幾段文字,“想想采茶人,雞叫出門,鬼叫進門;十指起泡,沒日沒夜,兩眼發黑!”生長在茶鄉新昌的他,從記事起就開始逐漸形成了對茶葉和茶農的認識。在南京賣了21年茶葉,他覺得與1997年初相比,現在南京人選茶喝茶至少有三個直觀變化:

  市民選擇更加多元。三味茶莊以銷售包括龍井在內的諸多綠茶為主,一二十年前,來茶莊購茶的開口就是要龍井、碧螺春、雨花茶、毛峰等綠茶。對於雲南普洱、福建鐵觀音、武夷山大紅袍、滇紅茶等茶葉需求較少。從2003年開始,這15年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購買普洱、紅茶等茶葉,而不是僅僅局限在綠茶上。王浙東打趣說,現在消費者喜歡“白黃紅青綠黑”等不同顏色,就猶如現在社會異彩紛呈,更加多元的主旋律一樣。

  喝茶的年齡跨度越來越大。二三十年前,由於經濟不夠寬裕,喝茶的以中老年為主。而且買茶葉末、碎茶、大葉茶等普通茶葉的佔主流。這20年來,喝茶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呈現低齡化的趨勢。以往,茶莊裡的茶客主要是中老年人,現在會出現九旬的白發長者與00後的“青蔥少年”同時購茶品茶聊茶的場景。

  接受價格高低差異的跨度越來越大。王浙東坦言,1997年時,敢買每斤售價達1000元的茶客,在南京也寥寥無幾;這幾年不同了,每斤300元左右的茶葉有人買;每斤2萬-3萬的優質龍井也有茶客樂於掏腰包。以前人們多數把飲茶作為解渴的需要,現在人們喝茶已是展示自己的一種品位、一種情調;還有把喝茶作為交友交際的一種管道,飲茶也成為雅集的一種方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