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癲癇診治的新進展?快看AES2018都講了什麼!

不想錯過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藍字「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關注我們

並點擊右上角「···」目錄,選擇「設為星標

AES年會DAY2,小編選了其中幾場報導以饗讀者,其中還包含了中美癲癇協會的茶話會!

2018年11月30日-12月4日,第72屆美國癲癇學會(AES)年會於美國新奧爾良召開。美國時間2018年12月1日,也就是AES年會的第二天,共有近百場學術報告呈現給與會人員。遠在美國的工作人員現場聽取了其中的幾場報導,我們對其進行整理以饗讀者。

1

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Dennis J. Dlugos教授以《What』s in the AED pipeline?》為題,向與會者介紹癲癇藥物的合理使用最近批準的最新治療方法

他回顧了大麻二酚、司替戊醇芬氟拉明、替奧馬酸和癲癇搶救藥物的新臨床數據,討論了這些新葯在2019年的臨床應用情況,並概述了成人局灶性發作療效數據外推兒童的過程。

2018年,FDA新批準了

——EPIDIOLEX適用於2歲及以上患者伴Lennox-Gastaut綜合征或Dravet綜合徵發作的治療;

——DIACOMIT建議用於治療2歲以上服用氯巴佔的患者與Dravet綜合征相關的癲癇發作,沒有臨床數據支持使用DIACOMIT作為單葯治療Dravet綜合征。

成人局灶性癲癇發作的療效數據可外推至4歲,因為成人和兒童的局灶性癲癇具有相似的解剖、病理生理學特性,但是兒童仍需前瞻性劑量發現和安全性研究。

Lacosamide、Eslicarbazepine、Brivaracetam、Perampanel這幾種藥物,現在FDA批準用於4歲以下兒童的局部癲癇發作。

那麼能否推至2歲呢?

對局灶性癲癇發作的成人有效的抗癲癇藥物(AEDs)應該對伴有局灶性癲癇發作的≥2歲兒童有效;

安全性和其它相關問題不能從成人向兒童推導,因此,前瞻性和安全性研究是必要的;

對局灶性癲癇的療效數據進行外推,為局灶性癲癇患兒目前的保健需求提供了一種實用的反饋。

2

來自哈佛醫學院布萊根婦女醫院的Barbara A. Dworetzky博士帶來了題為《癲癇搶救的新進展:癲癇突發事件處理的最新進展》的精彩演講。

提出了「根據需要」採取癲癇搶救,以阻止長時間的癲癇、clusters或癲癇持續狀態(SE)。並提出了幾個定義:

1)CLUSTER,即短時間(天)內出現多個癲癇發作,隨後出現更長的無癲癇發作間隔(wks-mos)的模式;

2)PROLONGED癲癇,即癲癇發作持續≥5分鐘,需要乾預;

3)急性重複癲癇發作:可預測的部分pts 癲癇發作障礙,不同於以往典型的癲癇發作,並易於識別。

未來的研究方向

Barbara教授認為今後的研究方向可著眼於Clustering的病因、乾預的關鍵時間、治療風險以及過度治療和藥物相互作用,並探討醫院外重複治療是否安全。

3

John Stern博士為與會者帶來題為《真實世界中的記憶和近中顳葉》的最新研究成果,Stern博士希望通過他的講解,使與會者可以了解:

行為環境對顳葉的影響;

通過對射孔通道的衝擊激發來誘導長期電位;

鼻內白質微刺激對人類記憶的益處。

本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類型記憶功能的神經解剖學、電生理和表觀遺傳學上。記憶缺失是癲癇病患者常見的共病,為控制藥物耐受性局灶性癲癇接受腦切除術的患者,術後可能出現腦功能減退。

本節向與會者概述目前記憶結構和功能的知識,了解癲癇患者記憶迴路的功能重組,以及手術後記憶結果的預測指標。

4

Elinor Ben-Menachem教授報告了幾種癲癇的新療法和新出現的治療方法,並介紹了與潛在受益相關的AED組合——藥物的協同作用,旨在了解替代單葯治療與聯合治療的優勢和局限性,審查選擇連續單葯或多療法的特定藥物的標準,並預防或減少葯代動力學和藥效學藥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應。

目前的抗癲癇藥物往往是單葯治療和聯合治療。多葯聯合用藥是否會增加副作用?Menachem教授從以下四個問題入手,帶給我們答案:

轉用其他單葯治療或添加其他藥物?

哪種藥物用於順序單葯治療?

哪種組合效果最好?

對臨床護理和實踐的影響。

結合鈉通道阻滯劑更可能導致不利影響:以奧卡西平和卡馬西平為例;與未使用卡馬西平的患者相比,使用卡馬西平的患者無癲癇發作的可能性低3倍(p<0.02)。AED組合與潛在有益的協同藥效學相互作用相關聯。

?使用卡馬西賓士療的患者癲癇發作的可能性比不使用卡馬西平的患者低3倍(p <0.02);

?丙戊酸鈉患者長期服用拉莫三嗪的可能性是未服用丙戊酸鈉的患者的兩倍(p <0.001);

?對於局灶性和全身性癲癇亞組,丙戊酸鈉的積極作用也很顯著。

丙戊酸鈉與拉莫三嗪聯合用藥增加值的前瞻性評估

?20例未控制性局灶性癲癇發作的患者接受丙戊酸鈉治療,耐受劑量最高;

?17例沒有反應,並轉為拉莫三嗪,耐受劑量最高;

?13例沒有反應,並重新開始使用丙戊酸納加入拉莫三嗪;

?8/13有反應,4例無癲癇發作。

將另一個AED添加到丙戊酸納可能不會大幅增加主要畸形的風險。對臨床護理和實踐的影響:

1.在使用AEDs時,應根據預期療效和不良反應進行藥物選擇;

2.當先前治療的潛力被充分發掘出來時,一種具有不同作用模式的藥物可能會被優先考慮作為下一個選擇;

3.聯合使用AEDs可能涉及藥物的葯動學或藥效學相互作用,在進行治療決策時應予以考慮。

5

腦卒中是成人癲癇發作最常見的病因,並且可加重卒中風險,影響卒中的預後和患者的生活品質,甚至威脅生命。因此,在腦卒中後的最初幾周內,在癲癇發作接踵而至之前進行早期乾預就顯得尤為重要。

DAVID CHUANG等人通過Meta分析9例早期和19例晚期癲癇發作的研究發現:

早期癲癇發作的臨床危險因素包括:ICH、出血熱轉化、卒中嚴重程度和酒精中毒;

晚期癲癇發作的風險因素包括,皮質受累程度,腦卒中嚴重程度。

因此,他們提出了「SeLECT score」多因素風險預測模型,旨在指導臨床治療和早期預防。報告最後,研究者提出IV tPA可能會增加卒中後癲癇發作風險,儘管對此觀點目前尚存在爭議。

隨著越來越多的生物標誌物的發現,將有助於儘早發現高危患者,並進行及時的乾預,改善患者預後,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6

腦電圖(EEG)監測是一種無創、價廉、方便的檢查手段,是反映腦功能狀態敏感性很高的檢查工具

它不僅有助於昏迷程度的診斷及轉歸預測,對診斷早期非驚厥性癲癇(NCS)或(非驚厥性癲癇持續狀態,NCSE)以防止繼發性腦損害的加重、對大劑量巴比妥類藥物的使用具有其它檢查方法無法替代的作用。

此外,它對發現急性嚴重腦外傷後早期的腦缺血、繼發性腦出血及低碳酸血症所致的血管痙攣也有重要的監護價值。我們目前對於急性腦損傷機制的還知之甚少。

Jan Claassen教授在其急性腦損傷後的頭皮和顱內腦電圖監測的報告中指出,廣泛腦損傷的患者都應該進行頭皮EEG監測;顱內EEG應當作為非侵入性大腦監測的一種形式。

7

癲癇相關的疾病種類繁多,表型複雜有些難以區分,致病基因與表型的關係多種多樣,這給臨床上癲癇的診斷和治療方案的選擇製造的不小的障礙。

外泌體作為一種直徑30-150 nm的細胞外囊泡可以被幾乎所有類型的細胞分泌,存在於多種體液中,包括血液、尿液、唾液、腦脊液中。

外泌體內富含蛋白質,脂質,核酸等多種成分,可以提供母細胞的多種疾病資訊。近年來,外泌體作為「液態活檢」技術的一類,獲得了科學家越來越多的關注

通過對IS、LGS的外泌體內容物進行基因測序,檢測到了大量與疾病相關的突變基因,例如:CHD2、HIVEP2、CUX2D、KCNT2等。

研究結果認為「LGS基因」可以作為DEE的一個子集,建議在臨床基因檢測時採用大型晶元或者外泌體。檢測突變基因有助於輔助醫師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以及針對性的藥物提供治療思路,把握治療時機。

8

Aaron Warren教授在大會中進行了關於Lennox-Gastaut綜合征(LGS)的神經影像學的報告,主要內容包括:

1.LGS的神經成像方法;

2.LGS大腦區域的描述;

3.LGS在有些情況下可發生逆轉;

4.LGS概念轉化為「繼發性腦網路癲癇」。

他認為先進的神經成像在LGS中是值得推廣的,通過同步腦電功能磁共振(EEG-fMRI)可以顯示癲癇發作時的大腦活動區域。

LGS通過內在認知相關迴路(繼發性癲癇網路)發揮作用,因此特異性丘腦亞區也許可以作為新興的治療靶點。最後,他提出需要高品質的MRI以排除手術目標,控制癲癇發作可以維持或改善認知結果。

9

學術會議是最及時、最愉快的學術交流方式,科學研究有了發現之後,需要與同行交流,這是科學進步的重要推動環節。此次癲癇年會是一場世界範圍的年度盛會,不僅僅是一場學術上的饕餮盛宴。

會後大會為了滿足成員間面對面交流的需求,也為了進一步探討學術發現,北美華人癲癇學會(North American Chinese Epilepsy Association)組織了一場北美地區學者及中國學者們的學術交流聚會,聚會上大家遠離了辦公室的喧囂,盡情享受著美食美酒,與老友們暢談交流。

李世綽創會會長、洪震會長、劉曉燕、秦炯、周東、王玉平、欒國明、王學峰副會長以及數十位中國抗癲癇領域專家與北美的幾位專家教授共同出席了本次會議。

總結

癲癇的藥物治療在控制癲癇發作方面已經進入瓶頸,因此需要與基因等其它技術聯合尋求突破。而相比於藥物治療,微創技術尤其是與電生理結合的微創技術應用,在癲癇的治療中或許能更快地實現突破性進展。

除此之外,隨著近年來二代基因的普及,基因精準治療領域亦有很大發展空間,將來或許可在一定程度上指導臨床用藥,或在抗癲癇生成、癲癇灶快速消退的藥物的開發中發揮重要作用,但尚需漫長的探索過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