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3D列印技術助專家精準切除脊柱腫瘤

脊柱腫瘤一直是脊柱外科治療的難點,通常因為腫瘤發現較晚,就診時腫瘤可能已經壓迫附近的神經或脊髓,出現肢體功能障礙甚至癱瘓,如不能完整切除腫瘤也很容易出現局部複發或遠處轉移。

一周前,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脊柱外科林巨集生教授通過術前3D列印技術,為一名患者術前準確判斷腫瘤大小,確定切除範圍,隨後採用全椎體整塊切除技術切除了頸胸段兩節受腫瘤侵犯的椎體。現在,患者術後恢復良好即將出院。

「頸部疼痛,起先還以為是肌肉勞損」

53歲的姚女士一年前開始頸部疼痛,以為只是簡單的肌肉勞損,但近期癥狀逐漸加重,出現胸部緊縮感,雙上肢疼痛,雙手的握力明顯減弱,原來能乾重活的她,拿條木棍都覺得費力,於是她立即到當地醫院就診,檢查發現她所患的是頸胸段的脊柱腫瘤,診斷為「頸7、胸1椎體巨細胞瘤」。姚女士輾轉當地多家醫院就診,均被告知腫瘤部位特殊,手術風險極高,建議轉院。幾經周折,來到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就診入院。

林巨集生教授詳細了解病情並閱讀患者所有影像資料後,認為姚女士所患的腫瘤已經破壞第1胸椎,第7頸椎也出現了部分椎體結構的破壞,第1胸椎後方椎管佔位壓迫脊髓神經,所以姚女士才會覺得上肢疼痛、麻木、無力、胸部緊縮感。如果不及時治療,脊柱穩定性進一步破壞,可能造成嚴重神經功能障礙,甚至癱瘓,同時脊柱腫瘤也可能發生轉移,危及生命。

幸運的是尚未發現其他部位腫瘤轉移,林教授給她詳細分析了病情,並告知可以手術治療。雖然患者頸胸段腫瘤部位特殊,風險極大,但第7頸椎、第1胸椎兩節段腫瘤椎體還是可以進行整塊切除,姚女士從絕望中看到了希望。

3D列印技術助術前診斷,全椎體整塊切除術解患者煩憂

入院後,由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脊柱外科一區聯合介入科、腫瘤科、影像科、胸外科、麻醉科等多科室專家會診。

3D列印模型

術前CT

由於姚女士脊柱腫瘤位置在頸胸段,手術暴露困難,而且局部解剖結構複雜,除了食道、氣管、甲狀腺外,還有大血管和神經,如頸、動靜脈、椎動脈,術中稍有不慎可能引發致命的大出血;該處手術容易傷及喉返神經從而引起術後聲嘶等併發症;椎體切除過程也容易傷及脊髓神經,導致運動感覺功能障礙,甚至癱瘓。因此,術前通過血管造影、核磁共振、CT及3D列印技術,評估腫瘤血運情況和病椎周圍結構的解剖關係,綜合分析評估後,確定通過採用前後聯合手術入路,將腫瘤椎體整塊切除,最大限度地減少腫瘤的複發,確保良好的遠期療效。

術中,林教授團隊先從背側入路將腫瘤椎體和脊髓神經根分離,完整切除腫瘤椎體的後方結構,然後用椎弓根釘棒系統固定;再從前方分離腫瘤椎體的邊界,整塊切除前方腫瘤椎體;植入長度約3.5cm,直徑1cm的人工椎體支撐,並用鋼板加強固定,完成脊柱前柱的重建。為防止患者脊髓及神經功能受損,術中採用神經電生理嚴密監測,應用最先進的超聲刀,降低脊髓神經損傷的風險。術中林巨集生教授團隊與麻醉科、手術護理團隊默契配合,手術緊張而有序的進行,總耗時近6小時,成功將腫瘤椎體完整切除。術後姚女士恢復良好,雙上肢疼痛、麻木、乏力的癥狀明顯好轉,胸部緊縮感消失,術後CT複查顯示腫瘤椎體完全切除,脊髓壓迫完全解除。術後三天,病人在支具保護下已下地行走,沒有出現併發症。

術中切除腫瘤椎體

術後X片

據專家介紹,脊柱腫瘤初次手術完整切除對患者遠期療效起著決定性作用,而脊柱腫瘤的整塊切除是業界推崇的一種無瘤技術,也是脊柱外科的高難度手術,國內僅有極少數大醫院能開展此類手術。(通訊員:陽華)

專家簡介:

林巨集生,博士,主任醫師,教授,留德專家,博士生導師,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主任兼脊柱外科主任,精於各類脊柱外科疾病, 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脊柱骨折及脊髓損傷、脊柱側彎畸形、脊柱駝背畸形、脊椎原發和轉移性腫瘤的系統診斷治療,年主刀手術約400台。主持國自然面上項目、中外合作基金、省自然基金、省科技計劃基金、國家衛計委科研基金、等10多個項目。於專業核心期刊上發表論著70多篇,18篇被SCI收錄。參編專業著作2部。任廣東省醫師學會骨科分會常委、脊柱組副組長,中華醫學會廣東脊柱外科非融合學組副組長、廣東省生物醫學工程生物材料與臨床學會副主任委員。獲「中華醫學會中青年外科獎學金」、 "廣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等多個獎項。2018年院內金刀獎獲得者,2016年當選「羊城好醫生, 2015年-2018年連續當選「嶺南名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