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市銀行“輕”裝上陣謀轉型

近幾年,銀行淨資產收益率下滑已成常態。一方面是受監管口徑調整影響,另一方面是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加速,銀行淨息差收窄,也影響了銀行的賺錢能力。尋找優質資產成為銀行資產端的重要使命,有優質項目儲備和在民企小微領域有豐富經驗的銀行將有較明顯的優勢——

截至2月24日,在30家上市銀行中,已有20家公布了2018年業績快報。其實,早在今年1月中旬,銀保監會就已對外公布了整個銀行業2018年的業績情況。根據銀保監會披露,2018年銀行業在向實體經濟發放貸款創新高的同時,保持了穩健運行。目前,各家上市銀行公布的業績快報也印證了監管機構的說法。

出現增收不增利現象

據統計,在20家披露業績快報的公司中,7家為股份製銀行,其余為城商行和農商行。從歸屬母公司的淨利潤來看,2018年各家經營均普遍向好,除鄭州銀行淨利潤同比出現大幅下降之外,其他銀行淨利潤同比均實現了增長。在股份製銀行中,招商銀行盈利增速最快,淨利潤同比增幅達14.84%。另外,平安銀行、光大銀行和興業銀行的淨利潤同比增長幅度均在5%以上。

相較於股份製銀行,城商行淨利潤增速更高,杭州銀行、成都銀行和上海銀行的淨利潤同比增幅均在15%以上,其中杭州銀行最高,達到了18.96%。根據該行對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的說明,2018年該行“堅持質量立行、從嚴治行,積極推進業務轉型、管理轉型和能力升級,實現了規模、效益和質量三線並進的良好成效”。

而對於淨利潤較上年同期下滑28.15%,鄭州銀行將其歸於監管統計口徑的變化。其在業績修正公告中稱,“2018年四季度,根據逾期90天以上貸款全部納入不良貸款並足額計提撥備、同時將撥備覆蓋率維持在150%以上的監管要求,公司當年撥備計提超出預期,2018年度業績同比下降”。實際上,該行在2018年的營業收入還不錯,為110.9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幅達8.82%。

從過去兩年來看,銀行業整體上迎來了一波業績復甦。有業內機構估算,2018年上市銀行營業收入同比增幅在8%左右,遠高於2016年和2017年的1%和3%。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業績亮眼,但2018年上市銀行的加權平均資產收益率(ROE)普遍下滑。ROE反映的是銀行的賺錢能力。在披露年報的20家上市銀行中,僅有招商銀行、上海銀行和紫金銀行ROE同比上升,其他均有不同幅度下降。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近幾年銀行淨資產收益率下滑已成常態,一方面受監管口徑調整影響,另一方面是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加速,銀行淨息差收窄,也影響了銀行的賺錢能力。不良率已從2017年的1.74%攀升到2018年12月末的1.89%,華融證券銀行業分析師賀眾營認為,銀行整體業績穩中有憂,銀行業資產質量有下行風險,“如果2019年宏觀經濟基本面沒有太大的改變,銀行整體不良率仍將小幅上升。同時,行業計提撥備的壓力也會提升,這也將進一步拖累業績”。

掀起優質資產爭奪戰

進入2019年,多家銀行披露了資本補充計劃。從資產規模來看,各家銀行在2018年同比增速整體上有所放緩。賀眾營分析認為,真正製約銀行資產擴張的是銀行過低風險偏好,由於社會信用風險上升,銀行放貸更加謹慎。在政策驅動下,2018年銀行業向實體經濟發放貸款創新高,全年增加了15.6兆元,增幅12.6%,創歷史新高。其中,普惠性小微企業貸款,增幅接近20%,比全部貸款增速高7個百分點。

對不少銀行來說,為了控制風險,尋找優質信貸資源成為2019年的首要目標。“以往基建和房地產佔據了銀行信貸的半壁江山,然而目前信貸流向這些領域受限,不少銀行短期內又無法對其他領域作出高效的風險識別和流程管控。”賀眾營認為,尋找優質資產成為銀行資產端的重要使命,有優質項目儲備和在民企小微領域有豐富經驗的銀行將會有較明顯的優勢。

有業內人士認為,在金融科技助力之下,大型銀行或許會與城商行和農商行搶奪優質資源。一位城商行客戶經理對記者表示,不少基層銀行面臨新增有效客源不足的尷尬境況。“因為大行資金成本要更低一些,通過金融科技對風險識別和管控之後,大行開始做普惠金融,對企業可能是利好,降低了融資成本,但對城商行來說,存在客戶流失現象,對相關業務造成衝擊。”

華創證券銀行業分析師張明認為,大多數銀行在推進普惠金融業務時存在痛點。“首先,成熟的客戶經理團隊要求高、成本高,難以快速擴張;其次,回存率低,普惠金融的貸款難以像一般的對公貸款那樣對存款端形成貢獻;最後,潛在的不良貸款風險高,稍有懈怠即可能面臨大量壞账。”由於存在諸多痛點,從目前來看,大行並不能完全替代城商行和農商行的相關業務。

其實,對於優質客戶的爭奪一直存在,只不過在經濟下行期表現得更為突出一些。上述城商行客戶經理認為,“優質企業融資成本低,融資渠道通暢,很多銀行都盯著,企業在融資中有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現象”。

輕型化轉型步伐加快

從全球銀行業發展來看,目前向輕型化轉型正成為趨勢。所謂輕型化包括了輕資產、輕業務和輕成本。輕資產就是要控制規模擴張;輕業務即大力發展無需或較少消耗資產與資本即可帶來收入的業務;輕成本是指通過優化管理結構等方式,降低管理成本。

各家上市銀行的業績快報也顯示出我國上市銀行輕型化步伐正在加快。作為首家發布2018年業績快報的上市銀行,平安銀行2018年營收增長率一舉扭虧,淨利潤增幅創近3年新高。該行業績快報顯示,2018年該行營業收入 1167.16億元,營收增長率由2017年的-1.79%大幅上升至2018年末的10.3%。

從資產構成來看,該行不斷向零售方向傾斜。2018年該行個人貸款餘額1.15兆元,較上年末增長35.9%。相比之下,企業貸款餘額8435.16億元,較上年末減少1.4%。天風證券近日發布研報認為,平安銀行零售轉型戰略成效顯著,未來仍有較大增長潛力。主要是受益於平安集團業務整合,平安信託財富管理業務無償轉入平安銀行,預計2019年該行私人銀行業務有望大幅增長,另外,依托平安集團客戶及流量入口,該行有望成長為智能化零售銀行龍頭。

零售業務正是銀行輕型化轉型的一個重要發力點。在平安銀行運營管理部網點管理中心綜合金融平台室經理溫暉看來,“零售業務資本佔用少,能帶來相對穩定的中間業務收入,目前多家銀行早就將其作為戰略發展方向”。

除了平安銀行之外,作為零售業務龍頭的招商銀行2018年積極推動零售金融數字化轉型,浦發銀行、光大銀行、興業銀行等,甚至之前一直以對公業務見長的中信銀行也在積極推動零售轉型。

知名國際投資谘詢機構麥肯錫曾預測,未來5年至10年,我國零售銀行對於銀行業的利潤貢獻將會超過50%。展望2019年,業內普遍看好銀行的零售業務,但業內人士同時提醒,銀行發展零售業務需要一段時間的鋪墊,付出一定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如果風控和流程管理跟不上,可能會出現資本充足率不足、不良貸款升高等問題,各家銀行也需量力而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陸 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