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什麼樣的中醫研究,能拿國家技術進步獎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岑少宇】

1月8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召開,頒發了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等等。

在148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中,「中醫組」初評通過的4項全部獲獎,不過兩個通過一等獎初評的項目均落選。

獲獎項目是:

葡萄膜炎病證結合診療體系構建研究與臨床應用

「肝主疏泄」的理論源流與現代科學內涵

基於整體觀的中藥方劑現代研究關鍵技術的建立及其應用

中藥資源產業化過程循環利用模式與適宜技術體系創建及其推廣應用

篇幅有限,下面就簡單介紹下《「肝主疏泄」的理論源流與現代科學內涵》獲獎人所參與的部分相關研究。其他研究有機會再陸續介紹。

被「消遣」的老鼠們

一般認為,「肝失疏泄」會影響調暢情志的功能。如果確實成立,背後肯定存在微觀基礎,而一群特殊的老鼠,就是研究者的切入點。

自發性高血壓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是醫學上有名的品種,它們幾乎100%會產生高血壓,和人類疾病有很高的相似性。

日本科學家創造了SHR

到底有多相似,具體就不展開了,反正研究人員很常用。

早在多年前,王偉團隊就基於這些大鼠,研究了高血壓的中醫證候,為後續研究打基礎。

有的朋友可能要問,這老鼠的證候和人能一樣嗎?

你要說一模一樣,那誰也不敢打包票,但確實八九不離十。大家都是哺乳動物,當然有相通之處,就像部分有效的針灸,獸醫也用啊。

血壓心跳肯定得測,但證候還有許多其他內容。研究人員要考察10隻高血壓大鼠和10隻普通大鼠的一般狀態(包括精神狀態、活動度、抓取反抗等),舌(舌體、舌色 、潤澤度),耳、爪血管充盈程度,毛 (毛色、潤澤度、豎起程度),大小便顏色、質地及排便時間等。

看來除了「問」它,「望聞切」都可以想辦法研究。

其實不問也能互動,比如「招惹」它,看看它脾氣怎麼樣,術語叫「易激惹程度分級及評分」。抓抓脖子,拎拎尾巴,看看它是叫呢,還是咬人。

你也沒法問老鼠頭暈不暈,問了也白問,那就上「旋轉耐受」實驗——把它們放在旋轉平台上,看什麼時候跌下來。

這老鼠太慘了吧,還不如「寬油」痛快點……不過也有輕鬆的。

比如放它在劃好格子的敞箱裡「遛彎」,看它願意怎麼溜達(曠場試驗)。激動的老鼠就可能撒丫子亂跑。

結果發現,14-18周的高血壓大鼠,有明顯的「肝火亢盛證」。

拿舌頭為例,8-12周時,已經比普通大鼠舌體偏瘦,舌色紅,到14-18周更為加重,舌色紅絳,還「少津」。

易激惹程度在14-18周時,明顯高於普通大鼠(有統計學意義),旋轉耐受時間則縮短。

那麼,如何與分子層面的機理聯繫起來呢?研究人員基於現代醫學成果,選擇檢測血清及腦組織中的去甲腎上腺素(NE),以及血清中的一氧化氮NO。同樣得到了有統計學意義的結果,證明分子水準的變化與證候的轉變,在發生時間上有相關性。

研究論文的結論是,腦內NE表達升高,可能是「肝火亢盛證發生頭痛、煩躁易怒等證候的重要機制」。NO生成減少,引發的一些生化後果,「也是高血壓發生的重要的病例生理機制之一」。

研究人員之後便要利用這些「肝火亢盛證」老鼠,觀察「肝失疏泄」對調暢情志的影響,就是要看它們「受到應激刺激時」,是否更「難以自我調節」。

對,就是又要「折騰」它們了……

人類社會裡的刺激,怎麼在老鼠身上模擬?

前面說的那些刺激手段,都要用於基本的「易激惹」測試,想模擬具有精神壓力的環境,壓力還要分輕重兩類,就得另外想辦法。請看:

高血壓大鼠和普通大鼠各10隻,作為各自的慢性溫和應激組:模擬日常生活中慢性、低強度應激事件,隨機給予1種或2種刺激,如禁食12小時、禁水12小時、潮濕環境12小時、鼠籠傾斜45°一夜、熱烘(45℃)5分鐘、鼠籠束縛30分鐘。

各10隻作為反覆強烈應激組:模擬人們在長期精神重壓和反覆重復工作的社會現象,應用低壓、低頻交流電擊箱,給予大鼠間斷電擊,持續應激1小時。

原來我們現代社會人類生活過得這麼慘,堪比關塔納摩監獄……這40隻老鼠,要接受整整6周的刺激,真是太刺激了。

兩種大鼠各有10隻不受任何刺激,作為對照組,它們可真是走運啊。

這次除了對「易激惹程度」打分,測了血清去甲腎上腺素,還增加了血管緊張素II(Ang II)的檢測,它是重要的血管收縮物質,參與高血壓的發生與維持。

最終的結論是,普通大鼠在刺激結束2周後,都能「恢復到正常狀態」,與同類的對照組尚有一些差異,但無統計學意義。

而高血壓大鼠在強烈刺激結束2周後,易激惹評分雖然從最高點下降,但仍明顯高於無刺激組;在溫和刺激結束2周後,評分則明顯下降,甚至低於沒被刺激過的高血壓大鼠。

這一上一下看上去挺亂的,研究人員認為,「高血壓肝火亢盛證大鼠與肝火亢盛證高血壓患者相似,表現出急躁、易怒等特徵,受到應激刺激時,比正常大鼠反應時間長,難以自我疏泄調節。」

C是對照,M是溫和刺激,S是強烈刺激,Wistar是普通大鼠

相應地,血管緊張素II的含量,在普通大鼠中沒有明顯變化,只有強烈刺激組到第4周會升高,但刺激結束2周後,就恢復正常了。

高血壓大鼠則一刺激就升高,而且刺激結束2周後依然顯著高於對照組。研究人員便把這種變化,與「肝失疏泄」聯繫起來。如果只是溫和刺激,沒有「肝失疏泄」,正常機體能夠適應外界刺激,血管緊張素II不會升高。

正常機體的去甲腎上腺素,倒是也會升高,但屬於能升能降。高血壓大鼠的去甲腎上腺素在刺激後下降難,也被視為可能與「肝失疏泄」有關。

從老鼠到妹子

老鼠的「悲慘世界」暫告段落,下面要講講妹子的故事。當然不可能把老鼠拿來刺激妹子,那怎麼辦呢?

用心理學的辦法來做。這也是為什麼該項目的獲獎者中,有心理學專家的原因。

他們用的是特裡爾壓力測試,簡單說就是弄個假面試,讓你陳述5分鐘後,再給你個口算任務,從1022不斷減13,如果錯了就要回到1022從頭開始。

該測試是在德國特裡爾大學發明的,由此得名

測試的內容則包括心跳、心率變異性、唾液皮質醇,還要做情感三維量表等。

這些都是心理學的常規操作。那麼傳統醫學怎麼體現呢?奧妙就在分組上。

受試者基於貝克抑鬱自評量表分為兩組,A組是健康組,B組有一定抑鬱,但同時還要滿足一套判斷肝氣鬱結的標準,這樣就相當於從心理學意義上的抑鬱組,變成了傳統醫學意義上的「肝氣鬱結組」。

由此,B組皮質醇峰值高於A組、腦中合成去甲腎上腺素的「藍斑」區域的反應等等結果,也就與「肝氣鬱結」聯繫起來了。

唾液皮質醇數據,相關研究發表在中國機構創辦的英文中醫雜誌上

傳統醫學只是「一張皮」嗎?

看了這些研究,有些「中醫黑」或許會認為,傳統醫學的元素只是嫁接在現代醫學研究之上,甚至剝離這些成分看起來也並不違和。現代醫學在此之前就已經探求了高血壓與NE、NO的關係,在壓力測試中研究皮質醇,似乎有沒有傳統醫學都一樣,甚至反而證明了傳統醫學的無用。

確實,如果沒有生理學、神經科學的鋪墊,研究人員都未必會想到測NE、NO、皮質醇,就算看見「藍斑」,也不會知道去甲腎上腺素。

這問題很容易想明白。雖然不斷經過改造,但傳統醫學總體上講,還是在對微觀世界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探討微觀機理時依託現代醫學成果,是必然的路徑,無可厚非。

在高血壓大鼠研究中,研究人員不僅記錄了證候的發展,而且同步觀察證候與檢驗生化指標,證明兩者存在一定相關性,便可以為之後的研究打下基礎。

在某種意義上,這也能反過來為採信這些證候提供一定依據。傳統醫學此前面臨的爭議,不僅在於藥物療法是否有效、「理論」是否靠譜,也包括診斷是否可靠。上述研究的出發點,不在於診斷方法的驗證,所以沒有從這方面設計研究、做出結論。

但我們可以推想,傳統醫學現代化研究的理想結果之一,就是通過機理的論證,臨床上統計的確認,證明部分傳統醫學證候診斷的可靠性,為更多的人所接受。將傳統證候診斷真正標準化後,部分內容可以納入現代醫學實踐中,作為更便捷的定性或半定量方法。

有些「中醫粉」則擔心,這類探尋微觀機理的研究偏離了傳統醫學的「理論體系」,甚至可能將其解構,弄得面目全非。

其實吧,「面目全非」就對了!從科學史來看,發展反而最需要各種「烏雲」和攪局者。幾乎完全基於巨集觀現象摸索出的「理論體系」,在面對來自從分子到群體各層面的新認識時,要有打破瓶瓶罐罐的勇氣。

中國研究者如果不主動貼上傳統醫學的背景,或不試圖用現代手段解釋它,其他人不會停下高血壓或精神壓力的研究,心理學家、生理學家完全可以用現代術語梳理歸納「肝火亢盛證」「肝氣鬱結」。

近些年,有部分老外流行在論文裡用「陰陽」等概念,可萬一哪天時髦勁兒過了呢?即使別人真的從傳統醫學裡獲得借鑒,但是否要徹底甩開「肝火亢盛證」「肝氣鬱結」,或者自己起個新說法,就是他人的自由了。

那樣的話,在未來的新醫學中,傳統醫學的空間就真的會越來越少。只有靠自己主動研究、轉化,才能使傳統醫學的元素在未來更多地存續下去。

在我看來,這些「肝主疏泄」相關研究,能獲得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並非本身有多大的難度,或設計、完成得多麼漂亮,而是積極走在了傳統醫學現代化的前列。授獎本身,就是國家對這一路線的肯定與鼓勵。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