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睡眠拖延症:是什麼「強迫」你不能入睡?

晚上明明困得不行,眼皮澀得睜不開,就是偏偏不想睡,輾轉反側,掏出手機刷個不停,時間一晃就半夜兩點,第二天醒來頂著兩個黑眼圈。

這是在年輕人中尤其常見的「睡眠拖延」。

「睡眠拖延」是荷蘭的一些研究者在拖延和健康領域引入的一個新概念,他們認為現代人普遍缺覺的原因是人們自己拖延上床時間。

他們對於晚睡的危害心知肚明,但仍然會有意地選擇睡不夠的生活方式。

睡眠拖延同一般的拖延一樣,與個人的自控力有顯著的負相關。這意味著有睡眠拖延的人也很可能是自控力很低的人。

何為睡眠拖延症呢?

睡前拖延被定義為在沒有外界因素阻止的情況下,還是不能按照計劃的時間上床睡覺。換言之,睡眠拖延表現為,你每天都比你預期中的時間晚睡。

明明想好要在11點睡覺,但到了11點,你又會乾點別的事情,非得拖到12點才肯睡。


為何會出現睡眠拖延?

客觀上, 電子產品佔領了人們大量的睡眠時間,近五十年來產品的更新換代,人們每天的平均睡眠時間縮短了1—1.5小時。

與其說不想睡覺,不如說是不想停止其他的活動。對於一些人來說,朋友圈、微博等可能顯得比睡覺更有魅力。

生理上,患有睡眠節律紊亂,比如時差調整、換班工作及高速飛機均可引起生理性節奏破壞;晝夜24小時節律紊亂。

心理上,一些心理學研究者猜測,這可能是因為人們討厭上床前必須要做的準備,而不是睡覺本身。

實證的研究發現,人們對睡前活動的厭惡和睡眠拖延情況是中度相關的,一些被訪談者也報告「這些準備活動讓人反感,想拖延」。

睡眠拖延對人體有沒有害處?



雖說睡眠拖延不是器質性疾病,短期沒什麼害處,但這種主動的睡眠剝奪,卻在工作生活的每個細節埋下隱患。

首先,睡眠拖延會導致精神不振,影響第二天的行為活動;其次睡眠不足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力下降,削弱警覺力和判斷力;最後,長期的睡眠不足會導致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降等,進而引發一系列生理健康問題。


如何對抗睡眠拖延?

你要明白的是,睡眠拖延不是病,只要放鬆心態、改善行為習慣,進行心理暗示就可以自我調節:

1、遠離興奮源

朋友圈一刷不見底,睡眠不拖延才怪,入睡前不妨把手機放在距你的床遙遠的地方吧。

2、心理暗示

在床上一動不動,就是有效的心理暗示,潛意識告訴了身體,你已經睡著了。室友屢試不爽,半夜叫她也睡如豬。

3、營造睡眠環境

夜深人靜,柔軟舒適的臥具,就能讓躁動不安,久久不睡的身體很快靜下來,儘快進入溫柔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