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枳殼丸,補肝益腎,通暢氣血!

古代醫書以「枳殼丸」取名的方劑不少,而這個來自《醫方類聚》卷一五三引《瑞竹堂方》的枳殼丸,卻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七仙丹。為健陽劑,可治療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早泄,咽痛,小便頻數等多種癥狀。

組成:木香半兩 枳殼一兩(麩炒,去瓤) 白茯苓(去皮) 川楝子(酥炒) 知母(去毛) 小茴香(鹽炒) 甘草(去皮)各一兩

用法:將上藥搗為細末,加蜂蜜做成如跳棋大的丸劑。每服一丸,空腹細嚼,溫酒送下,再吃點米飯或糕點將它壓下去。

本方所治腰膝酸軟,常見病因為經絡不通和肝腎雙虧,經絡不通當調氣,通暢氣血,而此方木香疏肝順氣,枳殼理氣寬中,川楝子疏肝行氣,白茯苓行氣利水,小茴香健胃行氣,共五味調氣藥物。

五味葯亦調脾胃之氣。由於脾胃之氣不足,尤其脾氣虛,則清陽不升,上竅失養,可見眩暈耳鳴。故此方亦治此症。

就肝腎雙虧來說,又常常表現為遺精早泄,頭暈耳鳴,小便多等癥狀,治當補益肝腎,滋陰壯陽。

故用木香疏肝,川楝子疏肝泄熱,白茯苓健脾利濕泄水,知母滋陰泄熱利水,鹽炒小茴香暖腎散寒,並用甘草和中,調和藥性,共治諸症。

此方用藥,除木香僅用藥半兩(《瑞竹堂方成書於元代,元代一兩約現代38克),其它均為一兩。元代朱震亨說:木香味辛,氣能上升,如氣鬱不達者宜用。若陰虛火旺,則反助火邪,故用量宜少。

其它中藥的具體功效為:

方中知母,性味辛苦寒涼,下潤腎燥而滋陰,上清肺金瀉火,是二經氣分葯。入肺、胃、腎經,清熱瀉火,生津潤燥,清肺熱的功效突出。由於肺金為腎水之母,母清則子安,所以對腎經的虛熱治療,效果也好。為滋陰降火要葯。

更因其性苦燥,苦能燥濕,故《本草蒙筌》曰:補腎氣,瀉去無根火邪;消浮腫,為利小便佐使。而枳殼丸所治癥狀之一:小便頻數,在中看來,正是小便不利的表現。

川楝子為楝科植物川楝的乾燥成熟果實,冬季果實成熟時採收,吸收了冬季的寒氣與苦燥之性,歸肝、小腸、膀胱經。具有疏肝泄熱,行氣止痛等功效,可用於肝鬱化火,胸脅、脘腹脹痛,疝氣疼痛等的治療。

枳殼性味苦、辛、酸,微寒。苦寒之性比知母和川楝子稍輕,歸脾、胃經。理氣寬中,行滯消脹。常用於胸脅氣滯,脹滿疼痛等的治療。

白茯苓性味甘淡而平,能守五臟真氣,其性先升後降,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的治療。

小茴香,性味辛,性溫。歸肝、腎、脾、胃經。有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的功效。鹽小茴香有暖腎散寒止痛的功效。

加上甘草,七味葯,就像七個仙子,調暢身體氣機,補肝腎虛損,讓身體達至輕盈無患之好狀態便指日可待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