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日常不注意這些習慣,易患骨性關節炎!

關節炎是影響人們生活的一種嚴重的骨關節疾病,關節炎又叫做退行性骨關節炎,是由於關節軟骨長期的過度使用,磨損導致的退化,增生現象。接來下,香港醫務通的骨科醫生和大家分享骨性關節炎的相關信息(僅供參考)。

什麼是骨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一種關節炎,以中老年居多,是老年人關節致殘的主要原因。主要為緩慢進展的關節疼痛、觸痛、僵硬、腫大、活動時有骨擦音、關節積液以及活動障礙。如眾所周知的頸椎增生、腰椎增生都屬骨性關節炎之列。


哪些因素導致患上骨性關節炎?

1.年齡:隨著年齡增長,軟骨面經過長期磨損,而新陳代謝能力降低,退變加快,軟骨破損引起。這種變化一般在20歲以後就發生,30歲後有些人就有一定癥狀,50歲後60%,60歲以上90%,70歲以後100%軟骨有退化。而表現出癥狀的>20%,求醫的僅為5%。滑膜分泌功能減退,對關節軟骨的潤滑與營養能力降低。

2.性別:女性多於男性,特別是閉經後的女性多發。這與閉經後婦女激素分泌水準下降,骨質疏鬆,身材肥胖,再加上女性骨盆寬大,步態內管行走,兩膝內側壓痛,引起關節穩定造成的。

3.遺傳:與遺傳有關,如父母,姑姑有該病者兒女發生的可能性大。

4.體重:體重超重的好發,顧名思義,體重增加就增加關節軟骨的負荷,退化加重。

5.飲食:營養不良也是造成關節疾病的原因,因為軟骨沒有血管,營養依靠關節液吸取,而營養不足會導致軟骨增值差,新生軟骨不足,使負重區域發生磨損,並隨年齡增長而加重。

6.氣候:長居潮濕、寒冷環境的人多有癥狀。這主要是由於膝關節是「皮包骨頭」的,關節周圍無肌肉組織保溫,熱量往往供不應求。加上關節面的軟骨組織多而血管稀疏血液循環差如果膝關節長時間受涼或寒冷的刺激,可引起血管痙攣,血供差,使軟骨性新陳代謝和免疫防禦能力。使骨內血循環不暢,骨內壓力增高,關節內壓力增高,引起癥狀。


骨性關節炎日常預防:

1.避免外傷與勞損,避免超強度勞動和運動造成損傷。若發病與職業有關,應適當減輕受累關節的負重,短期休養或改變上種。

2.增強體質,適當作體育鍛煉,改善關節的穩定性。體育活動要注意方法。

3.身體過胖者,應減輕體重。

4.肢體有畸形應及時矯正,避免發生創傷性關節炎。

5.對患病的關節應妥善保護,防止再度損傷,或用石膏固定,防止畸形發生。

6.要避免長期或濫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血注意調節飲食和休息與活動的關係,以防發生骨質疏鬆和繼發骨性關節炎。

7.多食含硫的食物,如蘆筍、雞蛋、大蒜、洋蔥。因為骨骼、軟骨和結締組織的修補與重建都要以硫為原料,同時硫也有助於鈣的吸收。


有哪些常見治療方法?

1.關節運動:為了防止關節囊攣縮,每天關節進行全運動範圍的運動幾次。大多數劇烈的運動將導致關節面明顯受壓的可能,必須避免。

2.力學體位:保持良好的力學體位,避免不利的體位力學關節,使用鞋墊和進行全關節的分期功能鍛煉。

3.骨科矯形器:可拆卸的石膏夾板以確保休息和每天理療。對於下腰椎的骨關節病,單純的塑料或紡織品圍腰即可達到治療作用。支架是製動的較有效的形式。雖然不太提倡使用,但必要時可用普通彈力繃帶限制病患關節過度運動。整個下肢坐骨結節半環支架減少持重的壓力,膝關節另用皮革套製動。

4.逐級的功能鍛煉:肌肉不平衡可引異常大的應力集中於關節的一側,大大地加重了關節的退變過程。制定分級的功能鍛煉,以改善和平衡肌肉在關節上的作用力。

5.藥物治療:使用藥物可止痛和抗炎,但並不能製止病理過程發展。水楊酸鹽是止痛、抗炎的最好藥物,可明顯改善患者癥狀。

6.手術治療:目的是減輕疼痛,改善關節功能,矯正畸形和對線不良,減小垂直負荷和剪力,消除侵襲關節面的關節內因素。可以採用各種截骨術以恢復膝關節的力線的平衡和關節的穩定。對於疾病呈明顯地進行性發展,關節破壞明顯,癥狀嚴重者,可考慮行人工關節置換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