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骨性關節炎 軟骨退變早防治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 老姿色份子

骨性關節炎 軟骨退變早防治

作者:范存義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 骨科 教授

骨關節炎對民眾來說,是一個非常熟悉的疾病,因為它佔了老年病中的一半,已經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健康問題。常言道:「人無骨則不立,無節則不活。」關節在人體中起著支配身體活動的功能。患上骨關節炎後,生活和鍛煉都有所改變。而隨著人口老齡化,骨性關節炎的患者越來越多;又由於現在工作方式的改變,使許多年輕人也患上了骨關節炎,患病人群的年齡已經有所提前。

據統計,由於骨性關節炎病導致的退休率和因心臟病導致的退休率是一致的。

如何保護我們的骨關節,使關節炎發病的時間延遲呢?

軟骨退變導致骨關節炎

人們之所以能自如地活動,除了骨骼與肌肉的參與外,還要靠關節的屈伸、旋轉等運動來完成。人體的每一個關節至少有兩個相對應的關節面,每個關節面上都覆蓋著一層光滑且富有彈性的關節軟骨,對關節起到支持和保護的作用,這樣才能使人們輕鬆自如地活動。

人體活動關節中的軟骨多屬於透明軟骨,如大家所熟悉的膝關節、髖關節等;微動關節中的軟骨多為纖維軟骨,如椎間盤。

由於關節要承受一生中運動所致的周而復始的磨損,所以關節軟骨很容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退變,引起軟骨細胞的代謝紊亂,最終導致骨關節炎的發生。此時的關節軟骨便失去了原有的光澤,變黃、變粗糙,失去彈性,發生軟化,甚至出現裂隙、脫落,關節邊緣骨質增生。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癥狀便尾隨而至。

骨性關節炎的癥狀和體征

在臨床上患者都是有了骨關節炎的癥狀或者發現異常體徵才會到骨科就診,那這些癥狀和異常體征都有哪些呢?

患者主述的癥狀和異常體征有受累關節疼痛及壓痛,僵硬,腫大,伴骨摩擦感,功能障礙或畸形。

1、關節疼痛及壓痛: 疼痛是骨關節炎的常見癥狀,多為間歇性鈍痛,嚴重時可出現持續性疼痛,甚至出現撕裂樣或針刺樣疼痛。發病初期疼痛多發生於活動後,在負重後較明顯,休息時可緩解。隨著病程時間延長,休息時甚至是夜間也可發生疼痛。此外,在氣象陰冷或下雨天癥狀也可加重。壓痛則為骨關節炎的常見體征,多數位於關節線上,也可出現關節周圍的非特異性壓痛。

2、關節僵硬:為骨關節炎主要表現之一。表現為負重後出現暫時的僵硬,或者從一個姿勢變為另一個姿勢時活動感到不便,早晨起床或久坐後腫脹比較明顯。僵硬持續時間短,一般為30分鐘內,活動後多可緩解。

3、關節腫大:關節腫脹、膨大也是常見的體征。常見於關節周圍,早期呈局限性腫大,逐漸發展為瀰漫性腫大。部分因滑膜增厚、骨贅形成或關節積液也會造成關節腫大。

4、骨摩擦感:活動時可以出現關節摩擦感和關節響聲,常見於膝關節炎,是比較後期的癥狀表現,最終導致軟骨破壞,關節面不平。

5、功能障礙或畸形:上述癥狀可慢慢加重,晚期當骨贅形成時,刺激滑膜皺熠產生炎症反應,疼痛加劇,可產生關節變形或活動障礙。隨著病情進展受累關節活動範圍減少,甚至固定於某一姿勢。有時可出現關節活動時的「交鎖」現象。重度關節炎可以出現因屈曲攣縮、對線不良、半脫位或膨大而引起的關節畸形。

不同部位的骨性關節炎

一、手

1、常見遠端指間關節受累。

赫伯登(Heberden)結節:關節伸側面的兩側骨膨大,為增生的骨刺或膨出的關節囊;

布夏爾(Bouchard)結節:近端指間關節伸側膨大。

2、結節部位輕度紅腫、酸痛、常有輕度屈曲畸形、骨摩擦感等癥狀。

二、膝

膝關節受累最常見,原發性多見於女性。早期行走時可感覺到疼痛,晚期特別是夜間休息時亦可感覺疼痛。主、被動活動疼痛為顯著特徵。疼痛可在活動時加重,尤其上下樓時,關節局部有壓痛,壓痛點通常是不對稱的。可因關節積液發生腫脹、活動障礙。滲出嚴重時,可在膝關節後方出現孤立的囊腫(Backer囊腫)。多數活動時存在骨摩擦感。嚴重時出現關節畸形,以膝內翻為主,偶爾出現膝外翻。

三、髖

繼發性髖關節炎多見。主要癥狀是在活動或承重時引起步態異常和髖部局部甚至放射性鈍痛和酸脹感。首先出現的運動障礙多為內旋和外展功能受限。

四、脊柱

由於椎體、椎間盤和後凸關節的退行性病變導致,多發生於第3、4腰椎,也可發生於頸椎。主要癥狀為脊柱的局部疼痛和僵硬感,嚴重者可發生由於神經壓迫而產生的癥狀,包括分布區域的麻木、反射消失以及肌肉萎縮;如為頸椎,可引起眩暈、噁心、眼震等癥狀。

五、足

第1蹠趾關節經常受累,多緩慢發展,出現局部疼痛,壓痛和骨贅形成,嚴重者可伴有拇外翻等畸形,從而出現行走困難。

如何自己診斷

骨性關節炎較常發生的部位在膝關節,根據這些診斷標準,患者可以初步看看自己是不是膝關節已經被關節炎困擾。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臨床標準:

1、近一個月來大多數時間有膝關節疼痛;

2、有骨摩擦音;

3、晨僵<30分鐘;

4、年齡>38歲;

5、有骨性膨大。

只要滿足1+2+3+4條,或1+2+5,條或1+4+5條即可診斷。

其次,來看一下臨床+實驗室+放射學的標準:

1、近一個月大多數時間有膝痛;

2、X線片提示骨贅形成;

3、關節液檢查符合骨關節炎;

4、年齡>40歲;

5、晨僵<30分;

6、有骨摩擦音。

只要滿足1+2,條或1+3+5+6條,或1+4+5+6條可診斷。

骨關節炎的治療呈金字塔

骨關節炎為一種退行性疾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根治方法。其治療是呈一個金字塔的階梯治療,目的為減輕或消除疼痛,矯正畸形,改善或恢復關節功能,改善生活品質。

總體治療原則為非藥物和藥物治療相結合,前兩者效果都不好的時候就要手術治療。治療應個體化,結合患者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一、非藥物治療

首先要保持樂觀的情緒,不要把病看得太重,學會自我調節;

其次自我行為療法(減少不合理的運動,適量適當活動,避免不良姿勢,避免長時間跑、跳、蹲,減少或避免爬樓梯),減輕體重,控制飲食,吃得少點,吃得素點,做適當的體育鍛煉(包括關節功能和肌力的訓練),以此來改變肌肉,改變關節囊的僵硬狀態,延緩關節的負擔。

第三,進行物理治療,主要增加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增加關節的活動範圍,在還沒有完全形成疾病的狀態下,減輕延緩關節疾病的疼痛,包括熱療、水療、超聲波、針灸、按摩、牽引、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等。

第四,行動支持和改變負重力線。可採用手杖、拐杖、助行器減少受累關節負重,或採用相應的矯形支具或矯形鞋以平衡各關節面的負荷。

二、藥物治療

主要分為控制癥狀的藥物和緩解癥狀的慢作用藥物。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患者不同病情進行治療。

1、控制癥狀的藥物:最常用為各種非甾體類抗炎葯(NSAIDs),但須重點考慮胃腸道不良反應。COX-2選擇性抑製劑可明顯改善該類藥物長期服用的胃腸道安全問題,如西樂葆。

2、緩解癥狀的慢作用藥物:包括透明質酸、D-葡糖胺等。玻璃酸鈉注射液主要應用於關節腔內注射,可明顯緩解關節炎疼痛等癥狀。硫酸氨基葡萄糖具有改善關節疼痛和修復關節早期病變的作用,長期使用有改善骨關節炎癥狀和延緩病情發展的作用,可與非甾體類抗炎葯同時服用。

三、外科治療

手術治療作為階梯化治療的最後一層,可分為修復性治療(關節鏡手術、軟骨修復手術、力線矯正手術等)和重建治療(關節置換術)。

1、關節鏡手術:清除纖維素、軟骨殘渣、碎片。

2、截骨手術:截骨術可改善關節力線平衡和關節的承重分布。

3、關節置換術:為晚期關節炎的病人的常用手術術式,對接觸疼痛、改善關節功能、提高生活品質有較明顯的作用。

4、新方法:骨膜及軟骨膜移植術、自體軟骨細胞移植術仍在臨床研究中。

友情提示:

對於骨性關節炎的患者來說,活動方式是否正確也決定了關節炎癥狀是會加重還是會減輕。無益的活動,無非是給骨關節炎患者雪上加霜,使疼痛腫脹加劇,生活品質更受影響。

有益活動有以下幾種:

1、游泳

是一項比較適合中老年人的全身性健身運動。這項運動對全身關節基本沒有壓力,卻可以增強心肺功能,使肌肉發達有力,減少腹部脂肪,保持勻稱體型,在對關節沒有損害的前提下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非常適合廣大骨關節炎患者。這項活動可每天進行,每次遊程不要過長,不要使身體過度勞累。但是游泳對頸椎椎小關節骨關節炎不利,因此這類患者並不適合游泳。

2、散步

對中老年人來說,是一項隨時隨地都可進行的活動。最好選擇空氣清新、林木幽靜的環境。平時出行如果路程不遠,時間充裕,以步當車,及時到達目的地,也是鍛煉的好時機。步行要達到健身的目的,需要有一定速度(每分鐘80-90步為中速,100步以上為快速),路程要有一定距離(一般每天6000步左右,體力強的可達1萬步)。每天走路1小時左右,一次完成或上下午分次完成。做到自我感覺良好,沒有心悸氣促,全身溫暖舒適或微微有汗。

3、腿部肌肉力量的鍛煉

腿部肌肉力量的鍛煉,對膝關節炎和髖關節炎患者很有幫助。平時在家中看電視時可以這樣做運動:坐在椅子上,腿伸直,腳尖綳直保持10秒,然後腳尖翹起,也保持10秒,使小腿肌肉有緊張感,然後放下腿,放鬆。這樣腳尖交替綳直、翹起、放鬆,就會鍛煉腿部肌肉。每天上下午各做15分鐘,堅持鍛煉,改善關節的穩定性。

4、騎自行車

騎自行車代步是可取的,因為騎車時身體重量的大部分壓在坐墊上,膝關節受力相對較少,同時騎車可以保持關節的活動度,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得以增強。

無益活動是以下幾種:

1、爬樓梯

有實驗證明,爬樓梯時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是人體自身重量的3倍左右。膝關節長期承受這樣的壓力,很容易患膝關節炎。

2、登山

雖然登山空氣清新,但是登山和爬樓梯的原理是一樣,也會對膝關節造成損害。

3、穿高跟鞋

穿高跟鞋身體重心會前移,也會對膝關節造成較大壓力。

4、久站久坐

都會對身體的某一部位產生固定的壓力。所以對於長時間坐在辦公桌前工作的人來說,隔段時間就該站起來活動一下;而那些久站的工作,如營業員,也要時常走動走動,有機會就要坐一下。總之不要保持一種姿勢太久。

專家介紹

范存義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主任醫師,上海交通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導師,醫學博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副院長,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東院常務副院長,上海市四肢顯微外科研究所副所長,上海交通大學創傷骨科研究所副所長,上海健康醫學院外科學系主任。

發表SCI論文80餘篇,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上海市科委基礎重點項目等課題10餘項。先後榮獲中華醫學會第十屆中青年優秀論文三等獎,中華醫學會顯微外科分會中青年優秀論文二等獎,上海市手外科學會第一、二屆中青年優秀論文一等獎,1999年入選上海市「醫苑新星」培養計劃,2005年度上海市徐匯區「十佳青年」,全國抗震救災模範,上海市科教黨委抗震救災優秀黨員,上海醫學科技二等獎(2013)、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技進步二等獎(2014)、中華醫學會科技獎二等獎(2014)、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15),並於2014 年入選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計劃與上海市領軍人才培養計劃。。

現任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會常務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手外科分會常務委員、上海醫學會手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肢殘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醫學工程學會委員、全國外科植入物和矯形器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材料及骨科植入物分技術委員會委員;擔任中華手外科雜誌、中華創傷骨科雜誌、中國矯形外科雜誌、國際骨科學雜誌、實用手外科雜誌、Microsurgery雜誌、Frontier in Neuroscience雜誌編委。

擅長肢體肢體複雜創傷,周圍神經損傷及骨髓炎的治療。在肢體骨不等長與骨不連、骨外露、腕與手部疾患的治療,特別是肘關節僵硬的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專病門診時間:

周一上午

肩、肘、膝關節外科(范存義/歐陽元明)

周二下午

肘關節創傷與功能障礙(范存義/王偉)

(專病門診以當日掛牌為準)

編輯 馮中秋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