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風味圖書館丨關於香港的舊日光陰,一粒魚蛋就能說清

文 | 魏水華

1988年的電影《旺角卡門》裡,張學友扮演的馬仔,被劉德華扮演的大哥規勸“謀份工作,好好生活”,於是推著排擋車出街賣魚蛋。

那時候的學友哥年輕氣盛,一邊嚼著魚蛋,一邊對其他魚蛋仔豪情萬丈地說:“今天我在這裡賣魚蛋,以後我去中東賣飛彈!”

這一段電影情節基本能反映八十年代香港魚蛋的風物:人人喜歡、隨處可見、價廉易得。

香港小吃界真正的扛把子

/ 車仔面、雞蛋仔、楊枝甘露算什麽 /

中國各地都有取魚肉做丸子的傳統,但名字不甚相同,在江浙叫魚圓、在湖北叫魚汆、在福建台灣叫魚丸,但只有在廣東,才叫魚蛋。

“蛋”字可能語出潮汕方言,事實上,魚蛋的特殊做法也是潮汕人首先發明的,類似於潮汕牛肉丸的做法,用把魚肉合著地瓜粉打到起漿。

這一步一定要用猛力,功夫不到位,就不能凸顯魚蛋爽滑的口感,還不如江浙的魚圓,輕輕刮取魚茸,用清水小心伺候,在細膩輕靈上做到極致。

但魚肉的蛋白質含量遠高於哺乳動物,蛋白結構也更簡單。所以相比潮汕牛肉丸,魚蛋更易變質,所以要在打漿時加入冰塊保持低溫,防止用力太猛,溫度升高變質,這一個小細節很重要,也是許多外地人學做魚蛋失敗的原因。

打好的魚漿拌勻,因為冰塊含水,所以比用做牛肉丸的肉醬稀很多。製魚蛋老手能把半流質的魚漿握在手中,飛快地擠出丸子的形狀。這一步當然能用機器代替,但與手工擠的差別在於,人手能控制魚蛋的厚薄,以及過濾掉一部分的筋絡碎骨,出品更純正。所以直至今天,最好的魚蛋依然被稱為“手唧魚蛋”。

大約光緒年間,隨著租界經濟的快速發展,魚蛋被蜂擁而來的潮汕移民帶到了廣州,並快速向香港、南洋輸送。上海解放前夕,大批移民遷居香港,上海人說這地方“就是個小漁村”,但當初正是在這個漁村裡,魚肉便宜且易得,讓潮汕魚蛋這種本來端著架子的飲食變得無比親民,最終成就了今天香港人均每年吃掉200顆魚蛋的驚人紀錄。

這恐怕是雲吞面、車仔面、雞蛋仔、芒果班戟、楊枝甘露等所謂“香港小吃扛把子”都無法企及的高度。

02

一魚多吃

/ 魚片、炸魚皮、咖喱魚蛋、魚骨湯 /

嚴格的來講,用彈牙來形容手打魚蛋是不準確的,因為摻有冰,水含量足,所以正宗魚蛋入口應該是綿軟爽滑的。非要形容,那應該是介於魚豆腐和魚肉之間的口感,多一分則韌,少一分則散,放在紫菜湯裡吃,是粵菜裡典型的清淡範兒。

為了追求口味的變化,許多魚蛋檔還會把魚漿做成長方體油炸,香港人也叫它“魚片”。魚片外皮金黃香口,懂行的老饕會點“魚片頭”,也就是魚片塊的頭和尾,炸得最透的部分,更加惹味。

此外,作為英殖民地,還有來自印度的各類香料出沒。作為文化融合的一種表現,食物的融合不可避免。香港人在魚漿中混入咖喱,炸成金黃色,再用咖喱汁調味,成就了60年代開始,風行全港很多年的香辣小吃——咖喱魚蛋。

魚皮和魚骨是製作魚蛋的副產品,也不會浪費。魚皮用鹽和胡椒醃過,祛除腥味,沾上薄薄的粉末放進炸魚蛋的油鍋炸到酥脆,自然帶著鮮香。

魚骨也有油炸的,但更多是熬湯。魚骨加豬骨,再放入大地魚粉,這一口湯,用在魚蛋粉裡是最適合的。

03

一碗魚蛋粉裡的舊日風情

/ 牛丸、肉卷、薄脆、雲吞都要放進去 /

嶺南人吃米粉為主,很少吃麥面。相比面條的筋道,米粉的口味以爽滑見長,這與魚蛋的口味相映成趣,所以大部分的魚蛋檔都會售賣魚蛋粉。

一碗蛋粉的標配是炸魚皮、魚蛋、魚片和一撮蔥花、炸蒜、冬菜,澆上一杓魚骨湯,都是魚蛋檔現成的東西,但匯於一碗,就能瞬間升騰起幸福的香味。

條件好的,還可以往魚蛋粉裡加牛丸、炸肉卷、薄脆、雲呑,這應該是許多香港人下班之後,犒勞自己一天辛苦的最好獎賞。

回歸之後,香港物價持續增高,從前廉價的魚肉也變得供不應求。再加上魚丸的手工複雜,年輕一輩大多會把魚蛋的工序交給機器。很多的老字號,魚蛋店鋪都被迫關了門。一粒“手唧魚蛋”配米粉,成為尋遍街巷都找不到的奢望。

現在想要吃到一碗懷舊風味的魚蛋粉,香港人大多會選擇去大埔,長洲這些沿海漁民居住地。為了一粒魚蛋而不辭辛苦,長途跋涉,或許代表的是香港人對於從前的懷念,也是對從前的一種情誼。

就如王家衛的那句經典台詞所說:“每個人都會經過這個階段,見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後面是什麽。我很想告訴他,可能翻過山後面,你會發現沒什麽特別。回望之下,可能會覺得這一邊更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