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除了骨密度,這是骨質疏鬆治療最重要的監測指標,不服來辯!

保持較低的骨轉換標誌物水準,有助於延緩老年骨質疏鬆患者的骨質丟失。

來源 | 生活與健康報

與其他疾病一樣,老年骨質疏鬆症的治療也有一個逐漸完善、不斷提高的過程。在20世紀,人們對骨質疏鬆知之甚少,常常是骨折後才去治療;進入21世紀以後,人們逐漸認識到要儘早治療骨質疏鬆,以減少骨折的發生。近年來,醫學界日益重視利用骨轉換標誌物的變化來指導骨質疏鬆的治療,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骨轉換標誌物的「前世今生」

骨轉換標誌物是骨組織在其新陳代謝過程中的產物,按照其來源不同,又可分骨形成標誌物和骨吸收標誌物。

I型原膠原氨基端前肽(P1NP)和I型膠原羧基端肽交聯(CTX)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兩種骨轉換標誌物,它們都與I型膠原的代謝有關,其中前者是成骨細胞合成I型膠原過程中的產物,是一種骨形成標誌物,而後者是破骨細胞分解I型膠原後的產物,是一種骨吸收標誌物。

臨床上常有一些醫師認為,骨質疏鬆患者中,骨形成標誌物(如P1NP)和骨吸收標誌物(如CTX)的變化趨勢應該是相反的,即骨吸收標誌物應該升高,而骨形成標誌物應該下降,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這是因為骨的吸收和形成是一個動態的偶聯過程,骨吸收加快必然伴隨著骨形成加快。因此,老年骨質疏鬆患者不同骨轉換標誌物的變化常常是一致的,要麼都增高,要麼都正常。

研究發現,骨轉換標誌物較高的老年人,其髖部和腰椎的骨密度較低,而且骨轉換標誌物增長越快,其髖部和腰椎的骨密度下降也越快。保持較低的骨轉換標誌物水準,有助於延緩老年骨質疏鬆患者的骨質丟失。

但需要指出的是,骨轉換標誌物水準只能反映骨質丟失快慢,並不能作為骨質疏鬆的診斷依據。要診斷骨質疏鬆,仍需依靠脆性骨折史和雙能X線吸收檢測法(DXA)測定的骨密度。

高、低轉換分界點的探討

在骨轉換標誌物的臨床應用中,常常會接觸到「高轉換」和「低轉換」這兩個概念,那麼老年女性骨轉換標誌物的參考值範圍是多少,高、低轉換的分界點又在哪裡呢?

目前,一般建議參照30~44歲絕經前健康女性的骨轉換標誌物水準,來製訂本地區老年女性的參考值範圍,因此不同地區的參考值範圍可稍有差異。國外有資料表明,血清CTX和P1NP的參考值範圍分別為0.10~0.65μg/L和17.1~64.7μg/L。

鑒於血清CTX和P1NP的變化趨勢和臨床價值,目前一般優先選擇血清CTX水準來進行初步判斷。參考國內外文獻,不妨以血清CTX參考值範圍上限的一半作為高、低轉換的分界點。如果血清CTX低於參考值範圍上限的一半,即為低轉換,反之則為高轉換。老年骨質疏鬆症患者血清CTX水準一般不超過參考值上限的1.5倍,如超過1.5倍,則需要排除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多發性骨髓瘤、骨質軟化症等疾病。

我們曾調查了100例(平均年齡為81歲)老年女性骨質疏鬆症患者,這些患者都未曾接受過雙膦酸鹽類等抗骨質疏鬆藥物治療,結果發現血清CTX小於其參考值範圍(本院0.07~0.68μg/L)上限一半(0.34μg/L)的有24例(即低轉換),0.34≤CTX<0.68μg/L有53例,0.68≤CTX<1.02(參考值上限的1.5倍)μg/L有20例,CTX≥1.02μg/L僅有3例。

基於骨轉換標誌物的治療方案

一般來說,低轉換的(約1/4)老年女性骨質疏鬆症患者,暫時不需要接受雙膦酸鹽類等抗骨吸收藥物,只需採取曬太陽、喝牛奶、補充鈣劑和預防跌倒等非藥物治療措施即可。因為抗骨吸收藥物可使其骨轉換標誌物水準進一步下降,而長期使用藥物抑製其骨轉換水準,無助於骨骼的新陳代謝,對骨健康反而不利。

高轉換的老年骨質疏鬆症患者,則應儘早接受雙膦酸鹽類等抗骨吸收藥物治療,而且血清CTX水準越高(提示骨質丟失越快)的患者越需儘快治療。儘早使用抗骨吸收藥物,可迅速降低患者的骨轉換水準,延緩其骨質丟失。雙膦酸鹽類藥物,如每周口服1次的阿侖膦酸鈉和1年靜脈滴注1次的唑來膦酸,是目前國內最常用的兩種抗骨吸收藥物,其連續使用一般不超過3~5年。

接受雙膦酸鹽類藥物治療後,應注意定期監測骨轉換標誌物。如骨轉換標誌物仍處於高轉換水準,常提示患者治療依從性不佳(即未堅持治療),此時應督促患者繼續接受治療,或調整治療方案。對口服阿侖膦酸鈉依從性不佳的患者,可改用1年只需靜脈滴注1次的唑來膦酸針。

如患者的骨轉換標誌物水準處於低轉換水準,則表明患者治療依從性較高,應考慮進入藥物假期。在藥物假期期間,一般每3~6月複查1次骨轉換標誌物、每12月複查1次骨密度,並根據骨轉換標誌物和骨密度的變化,來決定下一步治療方案。

漲姿勢了請點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