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團餅茶到芽茶,閑聊明代的飲茶文化變遷

明代以前的中國,飲茶方式不像如今主流的沖泡飲用方式,而是名之為點茶。宋代點茶,將碾細的茶葉末投到茶碗之中,然後沖入沸水,再用茶筅在碗裡攪拌。宋代點茶,使用的是成本很高的團餅茶,這種茶是將茶葉碾碎後揉製成團,成本很高。

朱元璋認為此種製茶方式勞民傷財,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下令停止製作團餅茶,以芽茶作為貢茶。團餅茶停產後,人們泡茶的方式也發生了改變,採用開水直接沖泡茶葉。

利瑪竇至中國時注意到,中國人和日本人在泡茶的方式上有區別,日本人泡茶是將茶葉磨成粉末,然後放兩三湯匙的粉末到一壺滾開的水裡即可;中國人則把乾葉子放入一壺滾水,當葉子裡的精華被泡出來以後,就把葉子濾掉,喝剩下的水。


註:利瑪竇(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義大利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學者。明朝萬曆年間,來到中國傳教。其原名中文直譯為瑪提歐·利奇,利瑪竇是他的中文名字,王應麟所撰《利子碑記》上說:「萬曆庚辰有泰西儒士利瑪竇,號西泰,友輩數人,航海九萬裡,觀光中國。」

利瑪竇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最早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通過「西方僧侶」的身份,「漢語著述「的方式傳播天主教教義,並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他的著述不僅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認識西方文明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雖然製作講究的團餅茶不再流行,可飲茶卻在明代被演繹到了極致。明人飲茶,「凈幾明窗,一軸畫,一囊琴,一隻鶴,一甌茶,一爐香,一部法帖;小園幽徑,幾叢花,幾群鳥,幾區亭,幾拳石,幾池水,幾片閑雲」。

明代飲茶,一脫唐宋的繁瑣,返璞歸真,追求自然。在明代士人看來,品茶是清雅脫俗之事,他們將清飲演繹到了極致,營造出了一個個的意境。晴窗拓帖,篝燈夜讀,青衣紅袖,醉宴醒客,夜雨逢窗,長嘯空樓,天地乾坤,一壺清茶。此種氛圍之下,二三友人,清談款話,探虛玄,參造化,清心神,出塵表。長夜漫漫,茗碗自持,南窗之下,半日之閑,可抵十年浮夢。

與唐宋相比,明代在茶具上也出現了較大變化。唐宋時,煎水煮茶的用具是注子(執壺),形似於明代茶壺,但卻有很大區別。唐代是煎茶,喝茶像煮湯,注子不泡茶,隻加水用。而明代是沖泡,茶葉是放到壺裡泡著的。茶盞在明代始加蓋,茶托、茶盞、茶蓋三位一體,形成蓋碗。茶盞也開始從黑釉變為白瓷、青花瓷。明人推崇小茶壺,以為這樣香氣凝結不渙散,味不耽擱,紫砂壺則被視為茶壺中的上品。

在晚明時期,南京(金陵)上等茶樓較多。《初刻拍案驚奇》描述秦淮河畔,有「酒館十三四處,茶坊十七八家」。《留都見聞錄》記載南京五柳居環境優雅,臨水而築,柳在水中,垂條可愛。萬曆四十六年(1618),一僧租下房子開茶舍,所用惠泉、松茗、宣壺、錫鐺,極湯社之盛。惠泉指無錫惠山的泉水,松茗乃當時頂級茶葉松蘿,宣壺是宣德窯生產的名貴茶壺,錫鐺是錫做的溫茶器具,四者皆為講究茶道者所推崇。每日過來飲茶的名士,絡繹不絕。

講一則逸事:明代茶客推崇惠山泉水,為此鬧出過笑話。袁巨集道的朋友丘長孺(丘長孺,名丘坦,雅稱丘大。楚麻城世家丘謙之之子。明萬曆時人。)從湖北麻城去往無錫遊玩,裝了三十壇惠山泉水,命僕從一路運回湖北。僕從嫌罈子太重,途中將水倒在江裡,快到湖北時,找了一處的泉水裝進壇中冒充惠山泉水。惠山泉水被不遠千里運到麻城後,丘長孺隨即舉辦了品水大會,眾人把玩良久,喉中汩汩有聲,末了,相視而嘆曰:「美哉水也!非長孺高興,吾輩此生何緣得飲此水?」半個月後,僕人之間鬧糾紛,將此事抖出,參加品水大會的眾人得悉後,無不愧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