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觀點|紅鬍子:東阿阿膠為何「驢失前蹄」

東阿阿膠,「葯中茅台」。

獲此「稱號」,是因為其經過十多年近20次的連年漲價,東阿阿膠每斤價格已經從二三百元飆到了三千多元。

不過,當茅台股價在千元左右散步之際,東阿阿膠的最新業績預告顯示:2019年上半年凈利潤預計同比下降75%至79%。東阿阿膠總裁秦玉峰也不得不承認:東阿阿膠正面臨十幾年來最困難的時刻。

連年提價,意味著市場供不應求,怎麼就會突然跌落凡間?怎麼就會突然間「困難」了?

東阿阿膠,補品中的戰鬥機。早些年,其從知名度到消費者的接受度,都可以說具有獨佔性。那時候,阿膠市場,除了東阿阿膠這個品牌,其餘的都只能叫做「其他」品牌,在東阿阿膠目力所達的範圍,都難以找到對手。在這樣的市場裡,生意不好是很難的,讓「價值回歸」,提高價格,成了一個很具有市場說服力的理由。

就這樣,連續10多年,連續近20次的漲價,東阿阿膠讓「價值回歸」做到了徹底的貫徹和執行。

但漲價帶來的效應,可能是東阿阿膠沒有預料到的。

首先是帶來了一群「友商」加入到市場競爭中,比如太極、同仁堂、九芝堂等等。友商的進入,在推高原材料價格的同時,在訊速地用儘可能比東阿阿膠低的價格,迅速搶奪市場,進一步「幫助」東阿阿膠將價格推向「價值回歸」的漲價之路。

而第二個後果是,東阿阿膠的每一次提價,都會將一部分消費者拋棄在身後,逐漸讓自己的產品從大眾產品,變成滋補界的奢侈品。

奢侈品的最終效果是,隻對少數消費者服務。

很不幸,東阿阿膠作為補品,作為市場上並非唯一存在的補品,並不能真的成為奢侈品。

在其逐漸篩選用戶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在丟失市場。

應該說,這二者的市場作用,會讓東阿阿膠的營收業績體現出市場收窄之後的效應,讓東阿阿膠在消費者群體與價格的平衡上,用市場的方式找到平衡點,以此與市場形成真正的對接。

但東阿阿膠沒有預計到的一個後果,卻掩蓋了市場的應該有的真實反饋:經營阿膠的商家從經銷商到終端藥房,都在隻漲不跌的市場中看到了一個機會,只要囤貨,就可以賺取更多差價。比如我在你第十次漲價時候進的貨,可以在你第十五次漲價的時候賣出,哪怕是打折出售,是不是都會暴賺?

這樣的囤積,並沒有讓東阿阿膠的產品形成實質上的消費,在渠道商還有資金的情況下,是可以一直囤積下去的。但是事實是,資金總是有限的,當這種來多少囤多少的市場發生轉折,渠道不再囤貨時,渠道中曾經的囤貨就變成了積壓產品,那麼東阿阿膠面臨的市場就變成了事實上的產品過剩,市場不可能快速消化掉這些存貨的。

同時,渠道商在上漲過程中的囤貨,是用真金白銀建立起了錨定價格的,絕不會輕易地虧本拋售。這也會在客觀上造成產品的有價無市,畢竟,滋補這玩意,不是必須的。

也就是說,東阿阿膠漲價這些年,並沒有真正讓「價值回歸」,而是在自己與消費者之間,用價格修了一道堅固而難以逾越的高牆。

一根看起來永遠向上延伸的價格曲線,卻最終在2019年,變成了一柄利刃,割向東阿阿膠的喉嚨,這就是秦玉峰為什麼說是公司十幾年來最困難的原因。

追溯東阿阿膠的產品流通與價格的關係,我們不難發現,在這些年中,渠道的囤貨,實際上是將東阿阿膠的產品金融化了。消費品被被賦予金融屬性,引來渠道投機者大面積囤積居奇,從而造成虛假繁榮。

怪誰呢?

現在再回頭審視當初漲價的理由「價值回歸」是不是覺得哪兒不對?

是的,肯定不對的地方在於:說得多了,自己也就信以為真。而市場本身,卻如逆旅單行道,沒有歲月可回頭。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上遊新聞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