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73億匯兌損失敲響警鍾 上市公司集體行動

  如何管理外匯波動風險一直是上市公司的重要課題,眼下這個問題更為迫切。

  2017年人民幣兌美元扭轉了長達三年的單邊貶值趨勢,全年升值約6%。匯率的快速變化直接影響企業利潤,除部分特殊公司,絕大部分A股上市公司披露2017年年報,其中2926家企業披露了匯兌損益情況,這成為觀察匯率波動對企業經營影響的重要視窗。從數據上看,有2091家企業匯兌損益為正。從財務角度理解,匯兌損益為正時,公司財務成本增加,意味著這些企業在人民幣升值過程中遭受財務損失。

  業內人士認為,國內大多數企業對於外匯風險管理缺乏主動意識,風險敞口完全暴露。隨著人民幣匯率改革進一步深化,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雙向波動成為常態。對於企業來說,增強外匯風險管理能力,加強外匯套保成為當下不得不面對的重點課題。

  上市公司行動起來

  從銀行出來之後李傑(化名)長長歎了一口氣,這是3月底以來他拜訪的第四家銀行,但是對方提出的匯率套保方案仍然不能讓董事長滿意。

  李傑是華東一家上市公司的董秘,在去年人民幣升值過程中,公司因為結匯較晚,匯兌損益大大增加,幾個月的利潤被直接吞噬。

  “這是我們企業匯兌損失最嚴重的年份之一,萬萬沒想到人民幣會升值這麽迅猛。”李傑感歎。忙完年報之後,財務出身的他開始積極聯繫銀行商討匯率套保方案,之前是約銀行上門,得不到滿意結果之後,李傑便帶著董事長直接到銀行拜訪。

  與上述例子處境類似的企業還有很多。記者了解到,國內很多公司對於外匯風險管理仍然處在初級階段,外匯風險敞口幾乎完全暴露,2017年便成為這些企業難堪的一年,匯率波動吞噬了高額的利潤。

  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意識到危險,並積極尋找方式應對。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17年A股市場有超過110家上市公司公告開展外匯套期保值業務。

  “我們現在首要任務是找到合適的銀行,給我們確定一個外匯套保的整體制度。”李傑表示,“還會招一位負責相關業務的財務副總。”

  一些企業更早采取了行動。浙江永強在年報中表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外幣資產和負債產生的外匯風險對本公司的經營業績產生影響。公司密切關注匯率變動對公司外匯風險的影響,監控外幣交易和外幣資產及負債的規模,以最大程度降低面臨的匯率波動風險,及時調整外幣持有和通過簽署遠期外匯鎖定的合約達到規避外匯波動風險的目的。

  “規避匯兌損失,我們最主要的手段是自然對衝。我們的業務主要在海外,會有意識地利用海外融資和海外支出,對衝一部分風險。”鵬欣資源CFO李學才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鵬欣資源一直注重外匯風險管理,除自然對衝外,還會利用遠期合約等外匯套保工具以及通過與香港銀行合作制定一些套保策略。

  173億元匯兌損失

  李傑所在公司的情況折射出的是人民幣匯率逐步市場化之後,企業風險管理水準無法同步跟進的困境。

  2017年人民幣兌美元扭轉了長達三年的單邊貶值趨勢,全年升值約6%。在此背景下,A股上市公司匯兌損失明顯增加,wind數據顯示,2017年A股披露匯兌損益項目的上市公司有2926家,總計匯兌損失173億元,約為2016年的2.5倍。其中,11家企業匯兌損失在5億元以上,格力電器匯兌損益16億元,是已披露上市公司匯兌損益最多的企業。

  統計數據顯示,電子、家電、機械設備和建築工程行業匯兌損失最為明顯,這些企業往往出口業務較多,人民幣升值過程中遭受的衝擊較大。比如,格力電器2016年匯兌損益為負37億元,2017年則增加至16億元,受此影響,公司財務成本從2016年度的負48.45億元增加至2017年的4.31億元。

  事實上,從企業經營角度看,格力這種大型企業海內外業務布局相對均衡,現金流充沛,對於匯兌造成的財務報表變動並不敏感。但對於一些規模相對較小的出口企業,匯兌損益往往能造成業績較大幅度波動。

  最典型的例子是上文提到的浙江永強,2018年一季報顯示,該公司扣非淨利潤虧損641萬元,同比下降102.86%。期間財務費用大幅增長492.06%至1.26億元,人民幣匯率波動引起匯兌淨損失大幅增加是財務費用變動的主因。

  與匯兌損益大幅增加的背景相對應的是,之前國內企業對於外匯風險的管理粗放。“我們公司以前沒用過套保工具,就是簡單的選擇結匯時點來減少損失,判斷依據主要是銀行的一些觀點。”李傑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2017年二季度公司發現匯兌損失很大的時候主動谘詢了銀行,對方給出的判斷是美元很快會升值,公司推遲結匯最終導致更大損失。

  “企業外匯套保的手段主要有即期合約、遠期合約、外匯掉期和期權等手段。”招金財務公司總經理曲麗華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大多數企業的外匯風險敞口都是完全裸露。“國內企業主要以生產經營為主,對於外匯套保的意識比較薄弱,銀行向客戶普及金融避險的知識和工具力度也很有限。”廣發證券(港股01776)外匯分析師趙鵬泳表示,套保需要付出一部分成本,企業往往不願支付,等到虧損真正發生後,一些企業後悔莫及。

  人才缺失也是企業外匯套保動力不足的原因。“現在的財務總監和我擅長企業財務,並不是金融科班出身,判斷匯率走勢有較大障礙。”李傑說。

  外匯套保體系待完善

  從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的一些企業財務人士反饋來看,企業外匯風險管理水準不足,除自身主觀條件外,客觀環境也需改善。在西方發達國家,外匯衍生品市場發展成熟,企業有完善的匯率風險對衝工具。目前我國企業能利用的外匯套保工具主要有遠期、期權、外匯掉期及貨幣互換業務,且均在銀行完成。

  業內人士認為,部分企業一直對匯率變化不重視,長期的人民幣單邊行情助漲了他們的錯誤觀念。隨著匯改推進,人民幣雙向波動將成為常態,企業要推進國際化發展,必須加強風險管理能力。

  “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成為常態後,主動管理匯率風險將成為市場主體的‘必修課’,由此促進外匯衍生品市場持續、穩步發展。”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國際收支司司長王春英撰文指出。業內人士認為,推進外匯衍生品市場發展,完善現有產品,進一步豐富套保工具是當下改善企業套保環境的重點。

  “現在國內和企業簽的遠期合約時間都是定死的,比如三個月或六個月。但是境外可以擇期,企業根據自己的經營活動,任何時候都可以結匯,讓企業擁有便利性。不然三個月之內都不能動,誰知道三個月內會有什麽樣的情況發生?”趙鵬泳說,套保工具的遞進改善仍有較大太空。

  中國金融40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指出,外匯市場交易產品的豐富程度直接關係到投資者參與外匯市場的積極性,進而直接關係到外匯市場的發展潛力,不斷豐富我國外匯市場的交易產品是外匯市場建設的長期任務。

  管濤建議,一是借鑒股票ETF和海外人民幣外匯無本金交割遠期(NDF)的經驗,開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幣的ETF或者匯率指數產品,幫助國內企業以可預見的經濟成本鎖定相關匯率風險。二是開發人民幣外匯期貨產品。在外匯市場基礎產品中,我國目前隻缺乏場內交易的人民幣外匯期貨。從長期看,人民幣匯率期貨市場的建設對於人民幣匯率定價機制的完善,企業和個人投資者匯率風險的管理都具有積極意義。三是支持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開發與匯率波動性掛鉤的產品,增加外匯市場流動性。

  “除了增加工具,我們還希望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特別是要為企業人才體系培養提供一些幫助。”李傑說,“企業自己也要勤練內功,時代不同了,不能隻埋頭做產品,也要利用好金融工具。”

責任編輯:何凱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