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JOH丨B肝抗病毒治療可以有多早?1歲以內嬰兒抗病毒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

嬰兒期(1歲以下)發病的乙型肝炎(ALT升高)是否應該抗病毒治療?當前的研究資料十分匱乏,相應的,也缺少專家共識或指南指導。我國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原解放軍第三〇二醫院)朱世殊等開展了一項真實世界隊列研究,針對1歲以下、持續性ALT升高和高HBV病毒載量的嬰兒,評估了嬰兒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Journal of Hepatology雜誌。

播放GIF

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29名患兒被納入研究。主要納入標準有:HBsAg陽性,ALT≥2×正常值上限(ULN,40 U/L),HBV DNA≥1×105 IU/mL,無黃疸和其他並存疾病。

患兒被分為2組:第1組18名,父母選擇在1歲前開始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療(每天4 mg/kg,1歲後若未清除HBsAg,可加用IFN-α);第2組11名,父母選擇在1歲後開始干擾素-α 抗病毒治療(3~5 MU/m2, qod,開始抗病毒治療前再次評估治療適應證,IFN-α治療3個月後若HBV DNA下降<2 log,加用拉米夫定)。

兩組基線特徵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研究的主要結局指標為治療12個月時的血清HBsAg清除率。

結果顯示,兩組患兒均在治療12個月前實現病毒學抑製。第1組治療第3、6、9和12個月的HBsAg累積清除率分別為39%(7/18)、67%(12/18)、78%(14/18)和83%(15/18),圖1。共15例患兒在治療12個月時發生HBsAg血清學轉換,且其中8例在治療的前6個月出現抗-HBs。

圖1. 治療期間兩組的HBsAg累積清除率

第2組的患兒在1歲前均未出現自發性HBsAg清除,治療第3、6、9和12個月的HBsAg累積清除率分別為18%(2/11)、27%(3/11)、27%(3/11)和36%(4/11)。共3例在治療12個月時出現抗-HBs。兩組治療12個月的HBsAg清除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69)。

隨訪期間,第1組又有2名患兒清除HBsAg,而第2組未再有獲得HBsAg清除的病例。最後除第2組的1名患兒外,其他患兒均實現了HBsAg清除或HBeAg血清學轉換,停止了抗病毒治療。停葯後中位隨訪102個月,未出現血清學轉換病例,也沒有患兒複發。總體而言,第1組共有17名嬰兒實現HBsAg血清學轉換,1名嬰兒發生HBeAg血清學轉換;第2組共有4名嬰兒實現HBsAg血清學轉換,6名嬰兒發生HBeAg血清學轉換。從研究開始時兩組的累積HBsAg清除率見圖2,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數秩檢驗,P=0.0023)。

圖2. 兩組的累積HBsAg清除率

(圖引自原文獻)

研究中未發生嚴重不良事件。最常見的不良事件為發熱。拉米夫定單獨治療的嬰兒未發生不良事件。未見拉米夫定耐葯或病毒學突破。

嬰幼兒期感染HBV的患兒多數無癥狀、ALT正常,但臨床中有極少量患兒會出現肝炎發作,轉氨酶升高。另一方面,對於嬰幼兒期的HBV感染,最嚴重的問題是他們絕大部分將轉為慢性。本研究顯示,嬰兒乙型肝炎患者早期進行抗病毒治療,可實現HBsAg的快速下降和顯著清除。當然,還需要更大規模隊列的進一步試驗來驗證本研究的結果。

在看點這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