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員工回復“嗯”被老闆批,到底是誰玻璃心?

網傳聊天截

近日,有姑娘發帖稱,自己因微信上回老闆問題時,回一個“嗯”,結果被老闆批評——“你要麽回復‘好的’,要麽回復‘嗯嗯’,和領導或客戶都不要回復‘嗯’,這個是最基本的微信禮儀。”她感到“不受尊重”,所以發帖準備月底辭職。此事在網上引發熱議。

這場由於一個“嗯”字引發的“慘劇”,乍一看起來有點令人啼笑皆非,但從目前網上引發討論的激烈程度來看,卻也反映了很多現實問題。

就事論事地講,要評析這位員工和老闆誰是誰非,恐怕只能陷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困境。

該員工說“嗯”,可能只是個人回復習慣,未必有不愛搭理的意思;老闆批評可能有些借題發揮,但也在上下級正常交流溝通的範圍內;該員工據此認為“無法接受”,是正常情緒反應,可也有些反應過激。指責員工玻璃心,或指責老闆不夠包容,都能找到依據。

但由此事延伸到微信禮儀的層面,卻未必無價值。

從本質上講,聊天軟體是個社交工具,而社交的本質自然在於溝通交流。我們整日面對的,看似是冷冰冰的螢幕,可這張螢幕連接的是兩個或多個有血有肉的人。表達中會否將真情實感融入字裡行間,會影響信息傳遞和對方情緒感知。

既是溝通交流,那就該有一套需被遵循的規則和禮儀。“呵呵”一詞就是個鮮明的例子:“呵呵”本來是個再尋常不過的擬聲詞,可在網絡語境中,其語義已發生變化。如今,再在對話窗口發出“呵呵”兩字,再配以一個“微笑”的表情,幾乎相當於要終結聊天。

“嗯”和“哦”雖不像“呵呵”一樣,有網民公認的第二層貶義含義,卻也絕不是我們特別歡迎或希望收到的回復詞。

在日常交談中,我們把“嗯”、“哦”作為回應,未必會引起對方不適。因為人與人面對面交談時,除了言語,我們的語氣、表情、肢體動作都能使表達更豐滿,我們給出回應的同時點點頭、笑一笑,就會使得簡單的一個“嗯”或“哦”顯得不那麽單薄空洞。

線上社交則不然。因聊天是隔空的,看不到對方表情,也聽不到對方語氣,對方此時究竟狀態如何,是敷衍還是誠懇,是愉悅還是厭煩,我們只能透過對方的隻言片語加以想象。

試想,我們懷揣滿腔熱情、積極主動地與對方溝通某事,期盼能得到對方同樣熱情的回應,等來等去,卻只等到一個“嗯”或“哦”,儘管這意味著對方已收到信息或讚同提議,但單薄的一字回應,澆熄我們懷揣著的熱情。

這倒不是去苛責那位員工,只是想說,社交固然沒特定禮儀,但人們約定俗成之中會有表達和認知習慣。我們的表達最好也能契合這類習慣,多些走心並不需要增加多少成本,但卻能帶來不一樣的表達效果。

說到底,為白屏黑字賦予溫度和情感,也能少點誤解和隔膜。

艾琳(公務員)

編輯 楊林鑫 校對 盧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