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回微信的24分鐘裡,你的老闆到底在想什麽

微信變了。

原本朋友間溝通交流的社交軟體,承載起職場交流的重擔:開會、聊工作、傳文件。

更甚至,微信也傳承了郵件的榮光,成為了你職場社交禮儀的“考場”。

在這裡,你的一字一句、一個稱謂表情、一個語氣,都需要精雕細琢、仔細斟酌。

若有些許疏忽,輕則被批評、重則丟工作。

微信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基本社交禮儀”,職場人稍有不慎,就可能邁入“雷區”。

既然已被稱之為“禮儀”,講究必然多多,常見的微信禮儀都有哪些呢?

常見微信社交禮儀大賞

如何避免踩雷?

以“不洩露他人的隱私”為中心

管住騷動的內心和手指,別亂發和他人的聊天截屏。隨便發並不一定說明你倆關係好,甚至凸顯了你不懂得尊重他人隱私的本質。

記住:把別人的微信名片推給其他人之前,務必提前跟當事人說一聲!

拉陌生人進群之前,要征求大家意見。畢竟陌生人和群內成員並不相熟,尷尬也就罷了,萬一洩露工作機密那就糟了。

以“與人方便,與己方便”為基本點

“誰加好友誰負責”,誰先加的微信,誰就應該先自報家門、說明來由,不要等著別人來問。

有事說事,不發“在嗎”、“看到請回復”等無意義廢話。

慎用語音,50秒以上的信息,或者3秒以下的“好的”。

在人擠人的“地鐵罐頭”裡看到59秒語音的經歷,誰都不想嘗試。

發長串數字時(比如身份證號/銀行卡號/快遞單號),除非有發圖片的需求,否則盡量發文字版,便於對方複製。

發文件或圖片後最好附上簡單文字說明,方便別人對內容更明確,也方便日後查找。

跟我念:麻煩自己,方便別人!

杜絕“四海之內皆你媽”心態,不是誰都是你媽,隨叫隨到

如果要打語音電話,提前詢問對方是否方便。如果對方掛斷則意味著手頭有事要忙,奪命連環call可恥且沒用。

如果真有急事,請選擇打電話,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守在微信旁邊,隨時等著你的召喚。

要懂時間分寸,避免在早8點前、晚10點後發消息,這樣會打擾到他人休息。

堅持“處處有落實”原則

有關工作的信息,看到後一定要有回應、有確認,讓對方了解你已經知曉。

和朋友聊著聊著天,不要突然玩消失,更不要不回復他人,卻在朋友圈活躍。

如果突然有事打斷思緒,很久之後才繼續這場對話,記得先說聲“抱歉”。

注意個人化分寸

在工作群裡聊生活瑣事,濫用私人化表情,容易讓工作的重點信息淹沒,也容易讓領導覺得你不夠專業。

像是“只有我一個人這麽覺得嗎”、“有句話不知道當講不當講”這種話,就真的不當講。

雖然我們知道,杠精可能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但聽到這種話還是一陣火氣從腳底板湧起。

朋友圈點讚法則

不要點讚他人很久以前的朋友圈,別人會覺得你在調查他。

不要突然點讚不熟朋友的一堆朋友圈,會讓別人覺得莫名其妙。

好友求讚朋友圈看到點個讚,點讚之交也是情誼,說不定哪一天你也需要積讚呢?

當我們在談微信職場社交禮儀

我們到底在談什麽?

為什麽有些人那麽在乎職場微信社交禮儀?

其實最重要的不是禮儀,而是禮儀背後的尊重。

特別熟識的閨蜜或者哥們之間,講不講禮儀或許不是特別重要。

但那些在不同的場合、對待不同人、說不同話的人,絕不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千面人”。

這是身份轉換決定的,一入職場,同事和上下級之間,對於人際交往有不同的要求。

朋友之間聊微信可以大呼屎尿屁,用許多搞笑的表情包。

但是回到職場,仍然需要無縫切換專業和嚴謹。

雖然是對千人千面,但是每一面都最合時宜。

並不是不真誠,而是這樣才能更好地調節好溝通平衡。

我閨蜜就領教過教訓,她是自媒體人,經常會通過朋友小A所在的公關公司接一些軟文推廣。

因為她和小A平時因為彼此關係很好,私底下說話都沒什麽顧及。

一次在工作群裡,因為甲方一直修改,提的需求也比較“刁鑽”,閨蜜就吐槽了一句:怕不是這個甲方爸爸腦子有病吧。

當時誰都沒說什麽,但是後來閨蜜再也沒收到小A公司的case。

後來閨蜜才得知,因為對方覺得她這個行為不夠專業,哪怕之前文章寫得有99分好,因為這個行為,也悉數扣掉了。

對於朋友來說都如此,更何況對於普通同事、老闆了。

禮儀是表達尊重的方式,微信社交禮儀也是我們職業化的體現。

正如潤米谘詢的CEO劉潤先生所說:

職業化,是你在商業世界裡的教養,具體體現是當別人和你打交道的時候,能感覺到非常舒服。

職業化問題背後的思維方式,是要永遠站在對方舒不舒服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所以,當別人覺得舒服的方式變了,你的行為方式也必須改變。

微信社交禮儀

需求方與供給方的權力平衡

有人認為,所謂的微信禮儀,其實也是與權力與地位劃等號的:

上級對下屬可以要求

長輩對晚輩可以要求

甲方對乙方可以要求

而在日常的接觸過程中,就算上級、長輩、甲方真的違反了微信社交禮儀,作為社畜的我們,大多也只能默默忍了。

我們偶爾也會冒出大大的問號:

領導給我們布置任務時,是否會考慮到這不是我們的上班時間,我們也需要休息?

領導給我們發語音時,是否會考慮到,也許此刻我們並不方便接聽?

至於重要信息不發語音、不發圖片,恐怕領導們更不會在意吧。

我們不免覺得不服氣:為什麽當同樣的行為發生在領導身上時,人們總是能夠找出理由?!

其實說白了,這種權力並不僅僅是來自於階級和金錢,而是由“需求方-供給方”的關係決定。

比如說如果有人找我們幫忙時,當對方發出一張圖片,需要我們自己敲下上面的數字和文字,恐怕我們會大大的翻個白眼,覺得對方怎麽這麽不上道。

但如果我們找別人幫忙時,心裡的情緒就會小很多。

俗話說得好,“屁股決定腦袋”,我們所處的立場和角度,決定了我們對其他人的態度。

有這樣一個笑話:

妻子炒菜時,丈夫一直嘮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趕快把魚翻過來、油放太多了!”

妻子十分憤怒:“我懂得怎樣炒菜,不用你指手畫腳的。”

丈夫平靜地答道:“我只是要讓你知道,我在開車時,你在旁邊喋喋不休,我的感覺如何……”

同樣地,如果你是老闆,真的有個事情特別著急,你會不會急著找人解決?當你每天有N多事情需要處理,你會不會用語音節省時間?

但不論怎樣,工作生活中,我們的每個行為都影響著別人對我們的印象。

我們無法改變別人的處事方式,但卻能自己做出改變。

良好的形象對自己有益:認真地對待每一次職場中的溝通,提高效率、有效傳遞價值,尊重別人的時間,也尊重自己的時間。

高價值的溝通者會想辦法增加產出,得出更多的結論和共識,盡量減少大家的時間投入。

這,才是終極微信社交禮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