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微信聊天潛規則曝光:給你發這個字的人,就別再聊了

作者:南木大叔

來源:南木大叔(ID:nanmudashu)

前幾天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個熱搜,一位網友發帖吐槽在和老闆發微信時,回復了一個“嗯”字,結果被老闆批評教育了一番。

老闆告訴她,和領導或客戶都不要回復“嗯”,這個是最基本的微信禮儀。

這個女孩很是委屈,不能理解老闆的行為,感覺得不到尊重,於是決定月底走人。

想必她發帖的時候,是想尋求共鳴並得到安慰,結果沒想到收獲的卻是一邊倒的批評。

網友們紛紛站隊老闆,表示是女孩沒有意識到自己出現了問題。

老闆說的話屬實沒毛病,壓根不是在批評,而是在傳授跟客戶溝通的技巧和經驗。

能碰到這種有耐心、肯教導的老闆已經算不錯了,很多老闆只會在心裡罵一句“呵呵”。

更何況如果真的有客戶比較敏感、很在意這些細節,那麽因此導致訂單和客戶的損失,顯然就得不償失了。

和自己關係親密的人交流時,我們大可以無所顧慮,但實際上,很多人的關係遠沒有達到這個地步,尤其是對領導和客戶來說,更應當把握好分寸、掌握好火候。

之前有個段子,講的是“網聊扎心套餐”,套餐內包含的便是大多數人心目中最反感收到的回復:

“嗯、昂、哦、唉、額、好吧、呵呵、沒什麽、......。”

拋開是否關乎禮貌這個問題,這般很短的回復都具有一個共性:帶有冷漠、敷衍、愛答不理的感覺。

也許會有人覺得,自己想回復什麽就回復什麽,但換位思考一下,當你給別人發了許多文字後,收到的卻是這種回復,是否會覺得心裡不舒服呢?

在平時生活中,偶爾會遇到別人回復“嗯”“哦”的時候,基本上我也不會再回復,甚至有時候還會自省,是不是說的哪句話讓對方感到不舒服了。

區別於面對面交流,在微信等社交平台溝通時,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或者說是不足:

缺失了語氣、表情和肢體語言,只能通過單調的文字傳達信息,因此在情緒的傳遞上便會出差錯。

試想一下,一個人站你面前,面帶微笑地對你說“嗯”,和手機螢幕上甩過來一個冰冷的“嗯”,這感受天差地別。

對於那些不了解你的人來說,你發的文字和你的為人是畫上等號的,見字如面正是這樣一個道理,每個字眼都可能會刺激到對方敏感的神經,做起“閱讀理解”。

語音太長顯得怠慢、文字太短顯得敷衍,這確實會有一種做人很麻煩的感覺。

但實際上謹慎地選擇措辭、周到的進行表述恰恰會減少麻煩的產生。

幾年前,阿嬌參與了《古劍奇譚》的線上微訪談。

本來是一場和喜歡自己的粉絲進行互動的機會,結果阿嬌回復網友時都是一兩個字冷冰冰的回復。

甚至有的回復,可以稱得上“一語致死”:

粉絲:什麽時候來昆山吃大閘蟹啊?

阿嬌:我不吃蟹。

粉絲:嬌,你今天見到阿Sa沒?

阿嬌:有,但關你什麽事。

阿嬌的語氣,讓很多粉絲誤會她是生氣了,雖然後來她發微博進行解釋,但依然被扣上了冷漠、黑臉、耍大牌的帽子。

由此可見,網絡平台上表達的不周到,在容易給別人帶去困擾的同時,也容易讓別人對自己產生誤解,哪怕只是一句無心之言。

前段時間,因為參加《妻子的浪漫旅行》而大火的張嘉倪,在接受一段採訪時,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在記者提出問題後,她表現得十分不耐煩,甚至反問起記者:

你們怎麽那麽多問題啊;

我覺得你們把我這個所有的問題都問完了;

這還有多少個問題啊。

等到記者又問了三個問題後,她又像是在抱怨著說道:

“這不都三個了嗎,怎麽還有?”

你是明星、是被採訪者,可以毫不掩飾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但你的一言一語也讓場面陷入尷尬的局面。

不論是社交平台上還是現實中,不恰當的表達都會成為洗刷不掉的黑歷史。

真性情的性格是不可多得的優點,可是只要過了頭,勢必會引起別人的反感。

畢飛宇在《推拿》中寫道:戀人之間的語言不是語言,而是語氣。

其實不只是戀人之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語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過程是否和諧、結局是否圓滿。

也許在不經意間你會得罪別人,讓別人認定你是不好相處的人,也許能翹首動人,被人津津樂道。

在娛樂圈裡,說起會說話的代表,黃渤想必是首屈一指的,無數次展現出自己高情商的一面。

在《康熙來了》節目裡,小S說對黃渤說:

“你長得很特殊唉。”無疑是在暗諷黃渤長得醜。

眼看現場氛圍陷入尷尬中,黃渤馬上接話說:

“一開始長得還滿婉約的,後來就開始抽象。”

一句話既緩解尷尬,也給小S一個台階下。

在《魯豫有約》節目中,魯豫問他:“現在覺得自己特別火了吧?”

黃渤回答:“那肯定是火,你想想,都能坐在這兒跟魯豫聊天了。”

一句話把魯豫、自己、節目全都誇了一遍。

有一次在採訪時,黃渤被問到能否超越前輩葛優,他是這麽回答的:

在這個時代不會阻止你自己閃耀,但你也覆蓋不了任何人的光輝;

因為人家曾是開天辟地,在中國電影那樣的時候,人家是創時代的電影人;

我們只是繼續前進的一些晚輩,對這個不敢造次。

就是這麽簡單的一段話,既沒有踩低別人,也沒有捧高自己,僅此而已。

一直很欣賞會說話的人,一字一句間流露出來的舒服和骨子裡蘊含著的得體,在無形中散發著迷人的氣息。

蔡康永曾經說過:

“你說什麽樣的話,就會成為什麽樣的人。”

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仔細想想曾經有過交集的人,那些在微信上聊天時就給我舒適感的人,見面後基本上都是很有素養的人。

隨著成長,很多人發覺會說話比能做事重要的多,畢竟能讓你在別人面前施展才華的前提便是先聊得來。

你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別人評斷你的標準,甚至有時候會成為抨擊你的根據。

你明明沒有惡意,但由於表達不夠妥當,被逮住了紕漏,到時候再多的話語也會顯得蒼白、無力。

與其讓自己陷入“解釋就是掩飾,掩飾就是事實”的無解困境,不如在一開始就注重表達上的細枝末節。

我們明明一歲多時就學會了說話,可千萬別栽在了說錯話上。

最後,大叔把一句老話送給大家: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任何語言,情不深,則無以動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