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到了滴滴司機被殺,就沒人關注了?

之前滴滴乘客出事,引爆全網,而在引爆的過程中,所有人都各司其職。

新聞媒體負責用標題吸睛,說滴滴乘客不夠,一定要加上空姐和少女的標簽,才有人看:

自媒體負責用內容煽情,說事實還不夠,一定要寫成這樣,好像才能表達他們內心的“心痛”。

而深度媒體們負責找出凶手早有預謀的線索。

一定要找到他們“性格孤僻”,“特立獨行”,“沒有朋友”的證據,證明他們的犯罪並不是偶然。

而網友在看了上面這些新聞後,負責評論,他們得出的結論就是。

因為有一些滴滴司機犯了罪,所以滴滴司機都是壞蛋,都是潛在的加害人。

因為有一個兩個滴滴乘客犯了罪,所以滴滴乘客無時無刻不在危險中,都是潛在的受害者。

一邊是加害人,一邊是受害者,我們當然應該保護受害者,限制加害人,所以滴滴司機不應該有給乘客打分、選擇乘客的權利。

你和他們說概率,他們還有一句萬能的話。

“沒發生的時候是萬一,發生了就是100%。”

——這句話廣泛存在於各種把人一棍子打死的案例中,比如“所有男人都是潛在的強奸犯”。但說實話我一直理解不了這句話的邏輯在哪裡。

當時我的評論是:

因為所謂“順風車”是典型的共享經濟的產物,其實無論是司機還是乘客,對滴滴來說都是客戶,它只是做一個連接的平台,要保證雙方的安全和利益。

如果司機沒有選擇乘客的權利的話,司機也挺危險的,畢竟隨手搜索一下,就會發現一大堆搶劫殺害司機的新聞。

包括很多電影中,人沒錢了第一個想到的也是去搶計程車司機。

我有個開計程車的親戚,有一次喝完酒說,每次接到那種幾個男人一起坐車,要去一個很偏僻的地方,他都心裡發怵,又不敢拒載——乘客覺得自己危險,其實很多司機也覺得自己不安全。

這次出事的是乘客,輿論要求司機不能看到乘客資訊;如果下次新聞是乘客劫殺司機,不知道有沒有人會呼籲司機應該更透明的看到乘客資訊,呼籲滴滴對乘客進行大數據分析,詳盡的背景調查,限制“性格孤僻”,“有暴力傾向“,至少禁止“有犯罪歷史”的乘客乘坐網約車。

我想大概率是不會,大家大概率會裝死,在網約車用戶龐大的群體下,司機早就成為盛世下的失語者了。

現在看來,我沒有說錯。

今年11月26日,貴陽有一名43歲的男性網約車司機,在接單途中被23歲的犯罪嫌疑人用尖刀挾持,不但搶走了身上的現金,還被脅迫手機轉账1100元,然後因為害怕受害人報警,將他殺害後拋屍河中。

但這個新聞卻無人問津。

這件事為什麽沒有人關注,我想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出事的是滴滴司機,大部分網民不會成為滴滴司機,所以他們覺得和自己沒關係,不會轉。而大部分滴滴司機沒這麽愛上網愛抱怨,所以他們也不會轉。

2.出事的是男性,大部分男性不認為自己會被殺,所以不會轉。

3.這件事中間,既沒有空姐,也沒有少女,沒有那些讓人愛關注的標簽,所以媒體不知道怎麽報導,也就不報導了。

微博發了沒人轉,微信公眾號沒人寫。

我想到沒人關注,但沒想到會這樣無人問津。

這件事我相信滴滴是知道的,但是他們看到沒人關注,估計也就裝死了。

別說根據這個做什麽整改了,就連一條相關微博都沒發,連一句“請廣大滴滴司機放心”也沒有。

事情發生在11月26日,但在11月28日的程維有關滴滴安全的公開信中,提都沒提這件事一句,反而說“連續發生了兩起司機針對乘客”的惡性事件:

大家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至此,不知是悲是喜。

我之前說滴滴司機的安全,他們的訴求,早就被淹沒,他們早就成為這個龐大網約車時代的失語人群,真是一點沒錯。

我認為這不好。

根據我們現在的法律,我是個自媒體,是沒有新聞采編權的,去第一手發布新聞是違法的,但我幫各位有采編權的媒體總結一下這件事為什麽值得關注。

1.總有人覺得滴滴就是個通過互聯網提供計程車服務業務的公司,現在的滴滴也確實如此。但是包括滴滴,包括uber,當時創立的時候,說的是“共享經濟”,畫的藍圖是用軟體把有需求和提供服務的人連接在一起。

如果是“連接在一起”,那提供服務的人和接受服務的人,應該是一樣重要的。

如果隻從用戶端的安全感受,是無法得出共享經濟是怎麽失敗的結論的。

2.這位被殺害的司機,在被脅迫到最後被殺害,一定也經歷過很絕望的一段心路歷程。

因為當天9點,他曾經給他哥哥打電話說急用錢,要他轉5000塊過去,但是他哥哥拒絕了。

當天23點,他又打電話給他爸媽,說有人生病急用錢,要爸媽轉5000塊錢過來,但他爸媽還是拒絕了。

這中間有什麽故事,其實也是有新聞點的。

話說到這裡就夠了,再往下引申就過了,就借題發揮了。

希望能被各位關注,希望這位司機能拿到滴滴之前承諾的3倍賠償,也希望大家對看起來和自己不那麽有關的事情,也可以擺脫冷氣,拿出一點熱情,關注和討論一下。

這樣人人都是炬火,社會也會更溫暖一點。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虎Cares

年輕人的底線不是在零下10度的日子裡

不穿秋衣褲

而是要又暖又酷又輕盈的

冬日內搭&禦寒神器—「小空翼」

雙面抓毛雙層保暖,不尷尬不怕外露

就像身披一套“薄的羽絨服”

“年輕人的第一套秋衣褲”

?158,雙12福利價,立即搶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