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做胃鏡發現胃息肉 要緊嗎?會發展成胃癌嗎?

作者:北京協和醫院

胃鏡檢查發現了胃息肉,害怕!緊張!焦慮!

反覆複查胃鏡,生怕息肉發展成胃癌。

親,這樣的你不僅給自己的正常生活帶來困擾,也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

為此,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朱麗明教授和張娣醫生在總結臨床經驗、查閱大量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胃息肉的相關知識進行科普,希望對焦慮的你有所幫助。

作者介紹:張娣

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2018級在讀博士,住院醫師。

專家介紹:朱麗明

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擅長反流性食管炎、賁門失弛緩、急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嘔吐、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症、功能性腹痛、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脂肪肝、肝硬化、炎症性腸病、便秘、腹瀉。

什麼是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凸出於胃腔而形成的局限性隆起性病變。

胃息肉可單發,也可有多枚、甚至十幾到幾十枚,我們常稱之為散發性胃息肉。極罕見者可有100枚以上,常為家族遺傳,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胃息肉多數直徑為數毫米,有時可見直徑大於1厘米的,直徑數厘米的息肉少見。

胃息肉會導致哪些不適?

事實上,大多數散發性胃息肉患者不會有特殊不適癥狀,但因胃息肉可能會合併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膽汁反流等因素,所以很多患者會出現腹部不適、上腹隱痛、腹脹、噁心、消化不良等癥狀。罕見的息肉體積較大、較多、或位於賁門或幽門、或表面有糜爛滲血等情況下,可能會引起腹痛、腹瀉、吞咽困難、腹脹、黑便、貧血等癥狀。

胃息肉會發展為胃癌嗎?

很多患者對胃息肉過度緊張、擔心,是因為聽說胃息肉會發展為胃癌,那麼胃息肉和胃癌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胃息肉有發展為胃癌的風險,但是風險有大有小,不可一概而論。

對於胃息肉,我們最關注的兩個因素是息肉的大小和病理類型,特別是不同病理類型的胃息肉癌變風險是不同的,另外,內鏡檢查醫生還會根據內鏡下形態等具體情況進行綜合判斷評估。

大小:胃息肉直徑≥1cm者,癌變風險可能會有所增加,通常建議進行內鏡下切除。

息肉的病理類型

病理類型主要包括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及錯構瘤性息肉等少見分型。其中,文獻報導,70-90%的胃息肉為胃底腺息肉或增生性息肉。

(1)胃底腺息肉:有些可能與長期(至少1年以上)口服質子泵抑製劑(如奧美拉唑等)有關,幾乎沒有癌變風險,罕見病例有胃底腺息肉癌變的報導,有研究顯示其癌變率<1%。有些散發的、直徑<1cm的息肉在患者停用質子泵抑製劑一段時間後可能會消失;直徑≥1cm者,通常建議內鏡下切除。

(2)增生性息肉:可能與幽門螺桿菌感染、萎縮性胃炎等長期慢性炎症有關,有一定的癌變風險,但癌變率較低,有研究報導其發展為上皮內瘤變的幾率約為5-19%。研究報導,幽門螺桿菌陽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後,其中約40%患者息肉完全消退。直徑≥1cm者癌變風險會增加,所以多數國家的指南推薦對直徑>0.5cm者進行內鏡下切除。

(3)腺瘤性息肉:是癌變風險較高的病理類型,特別是直徑>2cm、病理為絨毛狀腺瘤者,據文獻報導,癌變率可達28-40%。但腺瘤性息肉在胃息肉中所佔比例較低,約為3-26%,可能與幽門螺桿菌感染、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等存在一定相關性。所有腺瘤性息肉不論大小,均建議內鏡下切除,通常建議術後1年進行內鏡複查,監測3-5年。有研究顯示,其切除術後的複發率約為2.6%。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絕大多數胃息肉的癌變風險是非常低的,僅有一小部分腺瘤性息肉癌變風險相對偏高。有的息肉可能在治療胃炎,或根除幽門螺桿菌後就自行消失了。所以,當檢出胃息肉時,請您不必過分緊張和擔心,也沒有必要強行要求反覆地複查胃鏡,反覆地切除所有息肉,尤其是胃底腺息肉。

為啥長胃息肉,可以預防嗎?

胃息肉的發生與很多因素有關,包括胃黏膜的長期慢性炎症刺激(如幽門螺桿菌感染、膽汁反流)、長期服用質子泵抑製劑、遺傳因素、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煙、飲酒、高脂飲食、低纖維素飲食等不良飲食習慣)等。遺傳因素是與生俱來的,我們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預防胃息肉的發生。

具體預防措施如下:

1、戒煙戒酒,飲食規律,盡量避免辛辣刺激、高脂飲食,避免暴飲暴食,多吃富含纖維素的蔬菜等;

2、治療膽汁反流、幽門螺桿菌感染等,消除胃部長期刺激因素;

3、使用胃藥應當遵從醫囑,避免不恰當地、長期使用抑製胃酸的藥物,如奧美拉唑等。

文章來源:協和醫學雜誌公眾號

監製/張抒揚 主編/陳明雁

編輯/劉曉坤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