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曹中銘:頻現“踩雷” 上市公司理財須謹慎

  文/專欄作家 曹中銘

  上市公司理財出現“踩雷”、“爆雷”或虧損的,上市公司相關高管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比如高管薪酬與理財收益掛鉤,理財虧損,高管薪酬打折。

  近期多家上市公司發布“踩雷”公告。深市X公司繼前不久披露購買的合計5000萬元某信託產品逾期兌付後,日前又公告了4000萬元購買的同一信託產品存在本息不能全部兌付或者僅部分兌付的風險。至此,該公司已有9000萬元信託產品逾期兌付。個人以為,上市公司購買信託產品無疑是為了理財需要,但理財須謹慎,否則就有可能面臨“雞飛蛋打”的結局。

  據統計,今年8月份至今,包括鹹亨國際金博股份南都物業金房能源微光股份,以及X公司在內的上市公司均發布了“踩雷”同一信託產品的公告。眾多上市公司“踩雷”同一家信託公司,其實也較為罕見,但不幸卻是事實。

  對於某些上市公司而言,“踩雷”對業績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以上述深市X公司為例。從2018年至2022年,該公司累計實現的淨利潤不足6000萬元。如果該公司購買的信託產品本息不能全部兌現,甚至因為“踩雷”本金連一分錢也無法收回,按照其目前的盈利能力,需要七年半的淨利潤來彌補,可能導致該公司連續多年無法向投資者分紅。

  事實上,上市公司因為理財虧損而波及業績的案例並不少見。比如某些上市公司理財熱衷於炒股或炒作期貨,特別是期貨,由於是保證金制度,投資風險比炒股票要大得多。雖然不排除在盈利的可能,但很顯然,由於是非專業人士而是由上市公司人員自己操作,無疑也將投入資金置於風險之中。對於這樣的理財,不理也罷。

  上市公司理財雖然是出於增加收益方面的考量,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可能很骨感。即使上市公司欲理財,但財也可能不“理”你。不僅無法從中獲取收益,更有可能因為理財拖累業績,甚至損害到投資者的利益。

  因此,對於理財保持一份謹慎的心態是非常有必要的。與投資是為了獲取回報一樣,理財也是為了獲取回報,但並非所有的理財都會有回報,上述多家上市公司“踩雷”,很有可能不僅無法獲取回報,反而有可能連本金也虧了。結果如何,不妨拭目以待。

  上市公司理財的目的可以理解,但卻不可放縱。個人以為,針對上市公司理財頻頻出現“踩雷”的現象,監管部門不可聽之任之,而是有必要作出一些制度上的規定。

  首先,購買的理財產品應該具有低風險且收益有保證的特徵。目前市場上理財產品較多,比如公募基金、銀行理財產品、股票、期貨、存款、信託產品、國債產品,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像基金、股票、期貨等,投資風險較大,收益沒有保證,應敬而遠之。而像國債、銀行存款等,才應是上市公司理財的首選。

  其次,在理財資金選擇上,嚴禁動用募資理財。市場上不少上市公司熱衷於用閑置的募集資金理財,與其放在銀行“睡大覺”,不如用來理財賺點收益,表面上看起來很不錯,但如果出現“踩雷”,則會對募投項目產生影響。因此,用閑置的募集資金理財,應該被叫停。但如果在資金閑置情形下,轉變為銀行定期存款,或購買國債,應該放行。

  此外,對於理財出現損失的,有必要進行追責。理財特別是巨額資金理財屬於上市公司的重大事項,理應謹慎而行。而且,理財虧損嚴重時,對上市公司業績、投資者利益都會產生重大影響。某些上市公司高管熱衷於“趕時髦”,而絲毫不顧及理財背後的風險。一旦出現“爆雷”現象,則由上市公司埋單,但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個人建議,上市公司理財出現“踩雷”、“爆雷”或虧損的,上市公司相關高管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比如高管薪酬與理財收益掛鉤,理財虧損,高管薪酬打折。建立高管薪酬與理財收益的掛鉤機制,能讓上市公司在理財時保持更加謹慎的心態,此舉也有利於維護上市公司與全體股東的利益。

  (本文作者介紹:獨立財經撰稿人 在三大證券報等多家媒體發表文章數百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