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冷靜對待上市公司“理財熱”

近年來,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已經成為常見現象,經常能看到上市公司公告使用部分閑置資金進行現金管理。根據一些媒體的統計,上市公司2017年度用於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已突破一兆元,金額之大著實嚇人一跳。全年A股股權融資總額也不過一萬多億元,難道募集來的資金都用來買理財了嗎?

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媒體統計的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金額是按照“發生額”累加計算的,而理財產品的期限通常不長,短的3天、5天,普通的30天、60天、90天,最長一般不超過一年,這一兆元是一年期間滾動累加的結果,實際金額遠低於此。整體來看,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在總資產中的佔比較小,不值得大驚小怪。而且,在一些輕資產、高科技公司中,大筆的現金管理金額比較常見,也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美國蘋果公司投資於有價證券的金額高達2500億美元,佔其總資產的66%;微軟公司投資於有價證券的金額約730億美元,佔其總資產的58%。

近年來,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規模連年攀升,這是上市公司數量增加、資本實力增強和加強現金管理能力的正常結果。現金管理工作是考驗上市公司管理層能力的一個方面,既要保證生產經營使用資金的需要、留出應對臨時情況的余地,又要見縫插針、合理規劃以提高資金閑置時的收益。假定以1億元進行計算,用於購買收益率較低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一年會有300多萬的收益,如果不對這些暫時閑置的資金進行合理利用,任其趴在活期账戶中,這是公司管理層的失職,也是對企業和投資者利益的損害。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來源以自有資金為主,持有理財產品並不意味著上市公司不需要融資。如同居家過日子,我們手頭常備一些錢以供不時之需,還會攢錢買房買車、積攢教育和養老費用;沒到用錢的時候,我們會根據期限長短進行投資來提高收益;當有買房子或有其他大額支出時,我們需要親友資助或向銀行貸款。企業也是如此,生產經營所需要的流動資金、暫未發放的利潤盈余、為發展壯大或轉型而儲備的資金等,暫未使用之時,需要通過購買理財產品的方式增加資金收益率;但當需要擴大生產經營投資建設、轉型發展進行並購重組時,也需要通過再融資或其他方式募集長期項目資金。階段性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與再融資謀求長期發展並存,這是上市公司經營中的正常現象。而且,通過再融資等方式募集的長期資金,其使用也是有階段性的。在收到募集資金直至最後一筆支出完成之前,期間肯定會有資金閑置的時候,為提高資金使用率、增加收益,上市公司用暫時閑置的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合情合理。監管部門適應需要,適當放寬了募集資金用途,其初衷也是為了提高募集資金使用效率,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利益。

關於理財產品的風險,整體而言,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以銀行保本理財產品為主,安全性相對較高。對於使用暫時閑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監管部門要求投資的產品須滿足保本要求。對於自有資金,上市公司普遍建立了內部決策程式和管理制度,從公司內部控制角度對安全性進行把控。雖然理財產品並不都是穩賺不賠,但市場上曾經熱議的美的集團、國民技術等風險個案,並非是理財產品自身的風險,而是涉及到刑事犯罪的小概率事件。

當然,也有一些情況是值得關注和應當避免的。有些上市公司,不努力拓展主業、發展實體項目,卻長期拿著從市場中募集的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吃利息”,令投資者十分氣憤。這裡有一些是無奈之舉,因為行業發展出現變化,原有募投項目難以進行或預計實施後虧損嚴重,或者因為市場階段性過熱,超額募集了大量資金;在未找到更好的出路前,上市公司出於謹慎保留資金,為增加收益購買理財產品。還有是因為個別上市公司融資衝動,在擁有超出必要周轉資金的同時仍通過資本市場“圈錢”,這已經成為監管審核的重點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遏製。巨集觀層面也存在一些負面影響,金融機構層層嵌套、疊床架屋的現象也有可能引發以錢炒錢、“脫實向虛”的風險。相關部門近期已頒布措施,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引導資金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另外,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增加了資金流入實體經濟的鏈條,會抬高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這就需要資本市場的融資方、投資者、中介方、監管者共同努力,提升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效率。

綜上所述,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是其生產經營過程中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正常需求,不必誇大影響。對於上市公司“理財熱”的現象應當冷靜看待,大多數上市公司只是把它作為現金管理的手段,主要利潤來源仍是公司主業正常發展產生的。暫時地、適當地利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既有利於公司,也有利於投資者。

(證券時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