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頸椎後路減壓內固定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療效分析

頸椎後路減壓內固定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療效分析

李恆德

(婁底市中心醫院,湖南 婁底 417000)

摘要:目的探討頸椎後路減壓內固定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 2013 年 7 月—2015 年 1 月頸椎後路減壓內固定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 22 例。結果術前 JOA 評分、Cobb 角,術後均有明顯好轉,術前與術後 15d比較,明顯差異 P結論運用頸椎後路減壓內固定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具有矯正效果較好、脊髓減壓效果滿意、固定可靠、併發症少見等優點。

脊髓型頸椎病 (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y CSM) 為退變性頸椎病中最常、最嚴重的類型之一。CSM 一經確診, 應及時手術減壓, 遏製其病情的惡性, 改善脊髓功能,維持頸椎解剖結構的穩定。目前對於多節段病變的CSM, 通過前路還是後路手術方式進行減壓是主要的爭議,不管是哪種術式,頸椎管狹窄症的治療目的是頸脊髓的充分減壓和對頸椎生理前凸的重建和維持。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我院 2013 年 7 月—2015 年 1 月運用頸椎後路全椎板切除內

固定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 22 例,女 12 例,男 10 例,。年齡48~73(63.21±8.04)歲,最短病程 8 月,最長 15 年。所有患者均有頸部疼痛不適,上下肢疼痛或麻木、雙上肢乏力、行走失穩、霍夫曼征陽性等。

1.2 輔助檢查 所有患者均經 X、CT、MRI 檢查確診,都有不同程度的頸椎退變、頸椎間盤突出、韌帶鈣化及骨質增生等。CT 顯示後縱韌帶鈣化節段 15 例,連續型 8 例、間斷性 4 例。都有不同程度頸脊髓壓迫。

1.3 方法 均選擇頸椎後路全椎板切除內固定術治療。患者於全麻下行後正中切

口進入,充分顯露棘突、椎板、關節突關節,切除病變節段全椎板(勿過度切除,影響螺釘的植入),平雙側椎弓根內壁以內的側塊運用螺釘棒內固定,所有螺釘都在 C 臂輔助下植入,打開椎板半小時前靜脈滴注洛賽克 40mg 和甲強龍20mg/kg,預防頸脊髓進一步損傷;預彎鈦棒,堅強固定,減壓的椎板及棘突弄成米粒狀碎骨,植入預先打磨好的關節突植骨床處,操作過程中避免損傷血管神經,特別注意避免損傷椎動脈,留置引流管,縫合切口,再行 C 臂透視內固定位置,頸圍固定 1 月。

1.4 手術評價標準[1] 術前、術後 15d 及術後半年行影像學檢查,按 Abumi 等測

量方法監測減壓情況。於術後半年據 JOA 評分法進行脊髓神經功能評分與術前對比,觀察神經功能改善情況。

1.5 術後隨訪隨 1 年半,觀察患者術後恢復情況及術後併發症。

1.6 統計學方法 用 SPSS 11.0 統計學軟體包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採用χ2

檢驗,計量資料數據用 x-±s 表示,採用 t 檢驗,P

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術中及術後情況 22 例患者通過頸椎後路全椎板切除內固定術治療脊髓型

頸椎病,手術時間 140~200(153.33±18.60) min,術中出血量 350~550(395.62

±58.01)mL,有 1 例傷口感染,予以換藥清創引流 15 天后癒合。

2 .2 術前、術後 J O A 評分與 Cobb 角情況對比 術前 JOA 評分為(8.73±1.49)

分,經過手術後有明顯好轉、C o b b 角為(23.08±5.73)o ,術後 15d 為(-1.29±0.57)o與(10.79±2.02)分,與術前對比,差異明顯 P

2.3 隨訪結果 通過 1 年半隨訪,其中有 2 例患者恢復較差,術後予以甲強龍靜

滴,半年後均有明顯好轉。

典型病例:患者男,57 歲,雙上肢麻木乏力三個月入院,雙手拇指及食指麻木,肌力明顯減弱,感覺遲鈍;雙側 hoffman 征(+),雙下肢有踩棉花感。術前診斷為脊髓型頸椎病,從 MRI 可見脊髓有明顯的變性,在全麻下行頸椎後路減壓內固定術,術後右側肢體癥狀加重,予以甲強龍靜滴,術後 15 天有明顯好轉。

3 討論

對於脊髓型頸椎病,一般採取前路、後路或者前後路聯合手術減壓、重建生

理曲度,一般來說,病變大於 2 個椎體節段,一般採取後路減壓內固定術;對於多節段合併頸椎後突畸形,脊髓前後都有壓迫(前方退變突出的椎間盤、後縱韌帶鈣化、椎體骨質增生、黃韌帶增厚鈣化、椎板增厚)的患者,先行前路松解,後路減壓固定(最好行椎弓根螺釘,對於畸形不是很嚴重的患者,考慮矯形力度不是很大,也可以用側塊螺釘固定),再行前路固定術(此時前路固定維持頸椎穩定性意義更大些,而不必要過分矯正頸椎曲度,有可能導致後路固定鬆動),才能更充分的減壓及維持術後矯正頸椎曲度的穩定性;考慮前路對頸椎前凸的改善優於後路[2],也可以考慮先行頸椎後路減壓術後,再行前路畸形矯正術,最後行後路內固定術加固頸椎的穩定性;但對於單純的多節段頸椎椎管狹窄的患者,可以考慮單純頸椎後路椎管減壓內固定術,使脊髓向後漂移間接減壓,如果頸椎穩定性較好,也可以行頸椎後路單開門或者雙開門椎管擴大術,而不必行堅強內固定術(據文獻報導,術後時間長也有可能導致頸椎後凸畸形的發生),也可以取得較好療效。

對於單純多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可以考慮單純前路減壓手術;對於椎管狹窄

的患者,尤其是多節段,前路減壓後,患者癥狀未見緩解,有些還有加重的表現,是由於單純的前路減壓並不徹底,前方多節段的壓迫並不能完全解除,再加上脊髓後方仍然有壓迫,導致術後療效不佳及術後癥狀複發加重;而後路減壓正是應用減壓後脊髓向後漂移這一特點,使術後效果明顯優於前路減壓術,但是後路減壓要注意一點是不要過分追求頸椎曲度的矯正,特別是已存在脊髓變性的患者,有可能進一步損傷已變性的脊髓,甚至可導致患者高位截癱而產生災難性後果;由此可見 , 手術入路的選擇與對其病理的認識密切相關。

經過隨訪及總結,有理由認為後路減壓內固定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具有固定

可靠、療效滿意、併發症少等優點。

[1] 崔明宇.脊髓型頸椎病不同手術入路的療效比較研究[J].中國醫藥導

報,2012,09(1):32.

[2]史建鵬. 頸椎前路與後路減壓內固定治療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對比研究.[M].

吉林大學.2013

版 權 聲 明

申明原創,僅為防止抄襲,因作者人數較多,限於字數限制,原創作者統一為:湖南骨科醫師協會。

版權著作權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僅做學術交流使用,未經作者同意,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違者必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