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關於減肥的七個秘密

上周,編輯小夥伴問我要不要寫一篇關於減肥的文章。作為一個體重穩定在120斤的人,實在沒資格談減肥。但如果你問我是怎麼長胖的,我相當有經驗。

知道怎麼長胖,和知道怎麼變瘦,其實是一回事。

人是否容易胖,和基因有關。不過這篇文章不談基因,隻談吃的心理意義,和長胖帶來的好處。讀完之後,也許你會發現阻礙你瘦下來的真正原因。

關於吃 吃,帶來安全與溫暖

失戀了,吃點巧克力吧。

明天就是Deadline,點個外賣吧。

冬天的夜裡好孤獨,喝點酒吧。

心情不好的時候,比「包」更能治百病的,是「吃」。為什麼呢?

從生理角度看,血糖升高,幫助人更好地控制情緒。

從心理角度看,人在高級的心理發展階段遭受挫折,會退行到低級階段,尋求低級階段的滿足。當一個人被工作壓力搞得快崩潰時,很可能暫時退行到口欲期,此時「吃」最能滿足他。

口欲期的特點是,什麼都不會做,一切快樂來自於吃(奶)。吃,意味著需求被滿足,建立能活下去的基本安全感;意味著和媽媽產生深刻的聯繫,體驗到被媽媽照顧的溫暖;意味著和被吃掉的對象融為一體,獲得力量。

吃東西時,這些美好的體驗都被喚醒,焦慮和孤獨自然得到緩解。或許有人會問:「我知道吃能緩解焦慮,但吃和孤獨有什麼關係?」

吃是最原始的建立關係的方法,嬰兒探索世界的動作之一,就是把東西放在嘴裡,看看能不能吃。有些吃人部落,認為吃掉親人可以永遠和親人在一起,就是在用吃建立關係。我們雖然不吃人,但會有類似的感覺,好像吃過東西之後,就沒有那麼孤獨了。

吃對於人,有這樣重大的意義。當我們缺乏更成熟的處理情緒、建立關係的能力時,自然會投向吃的懷抱。

吃,補償過去的匱乏感

中國人吃飽飯的歷史很短暫,也就是最近三四十年的事。問問周圍30歲以上的人,很多人的父母小時候有過挨餓的經驗。飢餓帶來的匱乏感,存在於民族和家族的潛意識中,比我們能覺察到的更深。

我小時候,難得去外面吃飯。每次去飯店,父母點菜都小心翼翼,一定不會點貴的。吃完飯,哪怕不好吃,父母也要說:「這頓飯吃得真實惠。」「是啊,很值得。」用實惠而不是好吃評價一頓飯,說明剛脫離飢餓不久。明明不好吃,還熱火朝天地吃完,安慰自己沒有浪費錢,說明我們很窮。這一場景讓我倍感辛酸——為什麼吃飯是這樣沉重的一件事?

這種匱乏感一直跟隨我到成年,我時常因吃而覺得委屈。餓了一頓飯,委屈。自助餐吃少了,委屈。有人勸我別點飲料,委屈。委屈的結果,是用多吃補償自己,自然瘦不下來。直到工作後,賺了錢,想吃什麼吃什麼,這樣過了幾年,委屈才漸漸平息。

打獵的原始人,飽一頓飢一頓,吃高熱量的食物囤積脂肪,可以在打不到獵物時多活幾天。現代人豐衣足食,囤積脂肪不是為了滿足現實需求,而是為了安撫內心對貧窮與匱乏的恐懼。在潛意識層面,二者做的事是一樣的——用吃對抗死亡。

吃,可以釋放攻擊性

有些人平時看著挺溫和,心情不好的時候,吃起東西來狠狠地撕咬,好像在出氣。

梁山好漢的經典台詞之一,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

吃,尤其是吃肉,不管是從「咬」這個動作來看,還是從「剝奪其它動物的生命」這一內涵來看,都是攻擊。

吃素的人偶爾吃頓肉,可能更有體會。我有一陣子吃素,某天生老闆的氣卻無處發泄,衝動之下去喝羊肉湯。吃著羊肉,我想:別人欺負我,我欺負羊,這樣好嗎?但我替羊著想,誰替我著想?不管了,吃吧。吃飽之後,有種欺負他人(羊)、報復世界的快感,被老闆批評的憋屈感減少了很多。

通過吃釋放的攻擊性,不僅指向動物,也可能指向自己。吃過多的東西,讓腸胃不好受,是對自己的攻擊。

我們總覺得胖人脾氣更好,或許因為胖人把攻擊性釋放在了食物上,或者釋放在了自己的腸胃上,於是不釋放在別人身上。

關於胖

有人覺得,胖是因為意志薄弱,太放縱自己,沒有付出努力保持身材。我不這樣認為。任何一種狀態,想要長期保持,都需要充分的理由。不管是胖還是瘦,體重偏離正常值,都是對自身性吸引力的壓抑。

長胖,讓關係更穩定

我的朋友C,單身的時候100斤左右,身材就像古龍寫的:該胖的地方絕不瘦,該瘦的地方絕不胖。她結婚後,兩年內胖了25斤,時不時跟我念叨要減肥,但語氣很猶疑。

我問她:「如果你瘦了,會發生什麼?」

她說:「我100斤的時候,每年能收到二十幾個表白,現在表白基本絕跡。可以想像,瘦下來的話,喜歡我的異性又要多起來。」

「那不挺好的嗎?」

「我怕自己扛不住誘惑啊。剛看了《邪不壓正》,幻想彭於晏的腹肌,擔心以後遇到身材特別好的男人,我會不會出軌。如果真出軌了,我老公一定很傷心。我可不忍心讓他難過。」

於是我懂了,C是故意長胖的,讓自己的女性魅力降低,面對的誘惑變少,出軌的機會也減少。長胖,是她嚴厲的超我的要求。

好多人結婚之後會長胖,就是傳說中的「幸福肥」。一方面,或許合理分工提升生活質量。另一方面,婚姻給人的暗示是穩定,而不是吸引更多異性。這時,長胖是對婚姻的維護。

長胖,意味著不想長大

和C同時長胖的,還有我。

單身的時候,我大約105斤。幾年前,有個男生對我有好感,提議出來吃個飯。那天我穿了靴子和短裙,他一共說了三遍:「你今天好漂亮啊。」一個直男,懂得讚美女性,非常難能可貴。但聽到「漂亮」兩個字,我感覺很不自在。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現在的男朋友,幾乎沒說過我漂亮,但天天誇我圓潤可愛,不知不覺我就長到了120斤。雖然象徵性地說了幾次想瘦下來,但都沒行動,因為內心深處對這樣的關係很滿意。

之前那個男生稱讚我漂亮時,暗示的是:你是個成年女性。成年,意味著要成熟,要承擔責任,而我不願意接受這樣的位置。當男朋友說我可愛時,暗示的是:你是個孩子。孩子,意味著被人照顧,可以任性。我從小到大,獨立、懂事、能乾的一面發展得很好,輕鬆、快樂、任性的一面被壓抑了。在親密關係中體驗像孩子一樣無憂無慮的感覺,對我來說有巨大的吸引力。

圓潤可愛是父母對孩子的審美,而不是男性對女性的審美。長胖,意味著允許自己處於孩子的位置上。

把親密關係變得像親子關係,會帶來一種安全的錯覺——成年伴侶可能會離開對方,但父母不會拋棄孩子。長胖,也是對分離焦慮的防禦。

長胖,是對父母的忠誠

孩子長大的過程,是個逐漸離開父母,走向更廣闊天地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父母的自我價值感不夠強,就會觸發分離焦慮。有些青春期孩子的父母,特別受不了孩子一回家就關門,因為關門意味著:孩子沒有過去那麼需要我了,我正在被拋棄。

為了在孩子心中刷存在感,父母努力給孩子提供幫助,抽象方法如輸出價值觀,談人生經驗憶苦思甜,具體方法如給錢,勸孩子多吃點。很多人有過這種經歷:年後從父母家回自己家,父母一定要你帶上大包小包的特產路上吃,路上吃不完回家吃。

當父母對孩子的離開過於焦慮時,提供幫助演變成控制,比如規定孩子必須吃這個,必須吃那個,不許有一頓飯不吃,吃胖一點最好,說明父母把孩子養得很好。

有些敏銳的孩子能感覺到父母的焦慮,願意安撫和配合他們,讓自己吃胖點,體現不出性別特徵,用這樣的方式對父母表達忠誠:我沒有成熟,還是個孩子,永遠和你在一起。

孩子的胖,是他們維持家庭平衡的努力,雖然這種平衡是不健康的。

長胖,降低亂倫焦慮

我接心理熱線時,接到過很多次談亂倫的電話,有些說的是事實,有些說的是幻想和焦慮。很有意思的是,這些電話多半是青春期男孩打來的,談到母子關係比其它親屬關係多得多。

這體現了中國特色家庭關係。父親因為工作和文化對男性的期待,留在家中的時間更少,母親和兒子的關係過於緊密。這個過近的距離,可能讓兒子感覺到誘惑,進而產生焦慮。

當男孩沒有能力獨立生活時,不得不每天和母親在一起,於是一部分男孩選擇用長胖來應對焦慮。長胖是對性的拒絕,意味著:我沒有肌肉,沒有男人的身材,所以我不是男人,不會和母親發生不該發生的事,也不會被父親懲罰,畢竟我已經懲罰過自己了。

不僅是男孩會這樣做,當一個男人把妻子當成心理上的母親時,也可能會用長胖來讓自己變得缺乏魅力,迴避和妻子的性關係。

最後說說變瘦

大S有句名言:「要麼瘦,要麼死。」被無數女性拿來激勵自己減肥。不過據我觀察,把這句話掛在嘴上的普通人,減肥普遍不成功。不瘦就死,還有比這更嚴重的對自己的攻擊嗎?如果一個人內心對自己這樣嚴苛,會非常容易焦慮,更需要通過吃來緩解壓力。

「吃」和「胖」,表面上關聯的是美與健康,更深層關聯的是性、攻擊、死亡、關係、安全,都是人內心世界的核心。或許你看過一百種變瘦的方法,卻一條都無法堅持,因為「想要吃」和「保持胖」的動力在阻礙你。如果這些動力一直沒有被你看見,就像未被超度的鬼一樣,不會自動消失。

歐文亞隆寫過一個來訪者,她在諮詢的過程中,減掉了很多重量,身材曲線逐漸變得清晰,就像天使從大理石中浮現出來。這一變化是隨著諮詢進展自動發生的,她意識到了把自己藏在脂肪後面的動力,也就不需要繼續付諸行動了。

有人可能要問:「你知道了這些關於胖的規律,變瘦了沒有?」

沒有呀,但我不著急。我相信自己內心成長的潛能,在一段溫暖的關係中,一定會從孩子長成成人。和「胖」告別的時刻,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到來。那時,我會對「胖」說:「我曾經需要你,接下來的路我可以自己走了,謝謝你陪伴我這麼久。」

上周,一束光書房獨家首發了《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鬱》,作者左燈的經歷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當一個人看書時,ta會覺得距離作者很遠。而我們希望能讓作者與讀者有一次近距離的互動。

本周四(明日)晚八點,我們會組織一次線上活動,主題為:「抑鬱,我們共同的秘密」(以語音的方式進行互動)。

邀請《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鬱》的作者左燈與我們共同度過這個夜晚。以一個親身經歷過「抑鬱症」的人,來為我們分享一下「抑鬱」是如何擾亂她的生活,她是如何看待抑鬱,如何走出抑鬱?

掃碼進入直播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