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身體發出的嚴重警告,為何我們視而不見——危險在靠近

文章:杜川 編輯:雪櫻花兒

更多中醫養生治病,微信公眾號:「中醫杜川」

1冷氣機病


2018年的高溫,來得比往年更狠一些。貪涼、好冷飲、怕出門、莫名煩躁、怒火焚身,這些自我傷害,有木有。


前幾日,我正上班,一位較熟識的患者突然給我打電話,言語很恐慌,有點不知所措:杜醫生,我突然頭昏、胸悶、噁心、好像還有點低燒。這是怎麼了,中暑了嗎?要怎麼處理?要不要上醫院呢?但是我沒有在烈日下活動呀。

原來她辦公室的冷氣機溫度很低,剛開始覺得很舒服,可是不知不覺就中了冷氣機的「毒」。炎炎夏日,烈日下是暑熱傷人,這叫陽暑(比如高熱、大汗、心慌、乏力、虛脫等癥狀)。冷氣機房內,陣陣冷風襲骨,這叫陰暑(比如畏寒、發熱、神疲乏力、噁心、欲吐、關節酸痛等癥狀)。越是安逸越要警惕,越有可能是生病的來源。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中醫說虛邪賊風,要避之有時。傷人的邪氣往往不從正面進攻,如同傷人的暗箭難以提防。人體本身堪稱世界上最精密的儀器,有各種適應外界環境的本能,人為乾預太多反而使這種本能下降,更容易得病。頭昏、胸悶、噁心、發熱、關節酸痛正是身體向你發出的警告,不可視而不見。趕緊調整冷氣機溫度,再喝一杯藿香正氣液(千萬不能因為是中暑喝綠豆湯,此方外有藿香、紫蘇、白芷散寒,內有白朮、陳皮、大腹皮、厚樸行氣除濕。特別適合畏寒、發熱、腹痛、腹瀉的人群。


或者也可自製一杯薑棗茶(生薑、大棗各10g,紅糖少許,熬水即可),大棗健脾養胃,生薑溫中散寒。如果你是寒性體質,剛好又出現胃痛、噁心、欲吐、頭痛、發熱,薑棗茶也是不錯的選擇。

2 冷飲


如果冷氣機是小毒,那冷飲就是大毒。


當頂著烈日下班回到家裡,或者帶著檔案跑了一圈業務回到辦公室,然後端起一杯冰水,一咕嚕下肚,那就一個透心涼,爽啊。然而「毒」也喝進了你的身體,帶走了你的陽氣,偷走了你的解藥——本可以救治萬千疾病的脾胃陽氣。慢性胃炎、反覆感冒、痛經、經常腹瀉、手腳冰冷、關節肌肉酸痛。這些疾病總喜歡與你為伴。


夏季自然界陽氣旺盛,人體效法大自然規律,陽氣也會蒸騰於體表,正氣抗敵於外,內部各個臟腑反而處於陽虛狀態,此時更需要溫陽,所以,中醫常說:秋冬養陰,春夏養陽。夏季反而是養陽的關鍵時候。這時,一杯冷飲、冰啤下肚,西瓜水果,冰淇淋大餐酣暢而淋漓,本已衰弱的脾胃陽氣,不敵寒邪,只有罷工,任其在你體內肆虐。寒邪凝固氣血,脾胃運化功能下降。腹痛、胃潰瘍、腹瀉開始提醒你。脾受損,母(脾)損其子(肺),肺寒隨著而來。反覆感冒、咳嗽、給你敲警鐘。肺寒不除,繼續損其子(腎),痛經、月經不調更是讓你刻骨銘心。


而一杯溫水,溫暖了脾胃,反到能解渴。保護好脾胃陽氣,陽氣升發功能才正常,津液源源不斷上乘於口腔,津液滋潤,口渴自消。或者飲一杯薑棗茶,溫暖脾胃,既不傷陽,還能祛寒。


對於虛寒體質人群,或者中醫辨證為寒證的慢性疾病,比如容易感反覆冒、過敏性鼻炎、關節炎、痛經、慢性胃炎等疾病。可以熬製當歸羊肉生薑湯(具體做法可以百度搜索),如果同時還夾些內熱,也可加適量麥冬平衡一下羊肉的溫熱之性。



3適當運動


動則昇陽,活動筋骨陽氣升發,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現在科技很發達,日子過的也很安逸,尤其是炎炎夏季,更沒有人願意主動去自我受罪,在這個時候去運動。其實四季更替,是大自然的法則,人也是法則下的產物。所以要順應而不能逆行。中醫講究陰陽平衡。過度出汗固然不妥,不僅喪失津液,人體陽氣也隨之耗傷,出現疲乏無力、精神不濟、食慾下降等等表現。但適當出汗是有好處的。比如散步、打拳等相對溫和的運動。冷氣機房呆的太久,難免受到寒邪侵襲。夏天暑熱蒸騰,濕氣上蒸,是一年中濕邪最重的時候。通過這些溫和的運動達到微微出汗的目的。人體受到的寒邪、夏季容易感受的濕氣,也容易隨汗液排出體外。



4調整情緒


夏季驕陽似火,本來脾氣溫柔似水的你,我卻看不見了。看見的你卻總是如盛夏般暴躁似火。心煩、易怒、愛發脾氣。你也感覺委屈,這是怎麼啦。都是月亮惹的禍? 其實,都是太陽惹的禍!夏季通於心氣,火火的太陽帶來火火的心氣。心為火,夏季的心火自然旺盛於其他季節。心火旺盛,母(心)生子(肝),肝火也旺。不是有句成語叫心肝火旺嗎?心火旺,心主管血脈,血液運行加速。肝火旺,肝氣升發,故性情急躁,煩躁易怒,一點就著,血都往上沖,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能不高嗎?我們可以學習孫真人,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省苦增辛,以養肺氣。適當的吃一些苦味的食物,比如苦瓜、蓮心、苦丁茶、苦蕎麥。苦味入心,同時苦味有降火的作用,可以降心火。但也不宜太多,苦味也可傷陽敗胃,影響脾胃功能,導致食慾下降,嚴重還會腹瀉。在中醫五行之中,心屬火,肺屬金。心火克制肺金。如果心火太旺,可以導致肺金被克。辛味通肺,適當多吃辛味食品,比如蔥、薑、蒜、可助肺金抵抗心火。同時,夏季炎熱,濕氣很重,辛有發散作用,同時也可驅寒除濕功效。



養生防病從生活細節做起,看似舒適的環境卻隱藏著生病的風險,當身體發出警告時,我們不能視而不見!

更多養生治病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中醫杜川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