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八年鏖戰,信息流行業或迎來成本殺手洪流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誠意伯先生

2012年8月,主打個性化推薦的信息流資訊閱讀產品今日頭條,在中國的互聯網市場橫空出世,在迅速完成用戶收割,證明了自身模式的巨大商業價值之後,其他互聯網巨頭也紛紛效仿,轉戰信息流模式。

目前的移動端新聞資訊閱讀市場,信息流模式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說自從今日頭條這款依靠個性化推薦算法崛起的APP出現之後,中國的信息流產品已經走過了將近8年的時光。

這八年的時間裡,信息流產品也從最初的野蠻生長走向了相對穩定的狀態,幾大巨頭跑馬圈地,形成了各自的勢力範圍。

目前各大信息流產品的整體運營模式,基本形成了內容生產者生產內容,平台組織的審核團隊審核內容,平台的運營人員總體把控和調整內容分發的三方協作狀態。

從內容生產到最終抵達C端用戶的過程中,主要的三部分成本需要支付給上面提到的內容生產者、審核編輯、平台的運營人員。當然平台開發和維護一款產品,自然需要技術團隊、產品團隊的支持,只不過因為其並不和平台上面的內容本身發生直接聯繫,所以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之內。

毋庸置疑信息流產品現在依然處於向上發展的階段,但本次疫情對於廣告主的衝擊,再加上目前各大信息流巨頭用戶增速明顯放緩。

在面臨廣告收入收緊、DAU增長空間受限等壓力時,百度、字節跳動、騰訊這些主要的信息流巨頭,必然在信息流廣告業務上展開更為猛烈的搏殺。

因此削減成本就成了各大信息流巨頭接下來的選擇,信息流行業很有可能要迎來一場成本殺手洪流。上面提到的三大部分人員,都有可能成為平台削減成本的對象,只不過存在可能性大小的區別。

一、平台內部,縮減開支

無論是個人內容生產者、還是MCN,亦或是官媒,這些內容提供方,和各大信息流平台都是合作關係,而其他兩大部分的運營與審核人員,則屬於平台內部人員。那麽在可能的成本殺手洪流中,運營團隊和審核團隊會否成為平台節衣縮食的對象呢?

要知道汽車行業聞名世界的成本殺手戈恩,當初入主日產之後,頭三年內,直接裁員2萬多人,關閉五家工廠,而信息流平台也很有可能采取針對平台內部的成本縮減措施。

1.審核團隊,首當其衝

對於審核人員來說,是非常有可能被信息流平台成本殺手洪流所波及的。以字節跳動為例,除了位於北京清河的學清嘉創大廈的核心審核群組之外,字節跳動在天津、西安、成都、龍岩等地均設有審核基地。

據相關報導,字節跳動的審核人員總數達1萬人左右,可以說平台在審核環節的成本開銷是很大的。

算一筆最簡單的帳,一萬人的審核團隊,就算是外包人員,按照月工資人均4000,包含五險一金等其他成本支出,實際為員工支出的金額大概會為工資的1.7倍,綜合來計算每年單純的人力資源成本就是:4000×10000×12×1.7=8.16億元。

而且其中大多數審核人員的基本工資,遠遠不止4000,因此保守估計,字節跳動一年大概要為審核人員支出不少於10億元的資金。這還只是審核人員的工資支出,並不包括審核團隊辦公的辦公大樓租金等其他成本。

鑒於內容安全的重要性,完全消滅審核團隊並不現實,但是目前審核團隊所起到的主要作用,也僅局限於內容是否通過與否。而信息流平台上的內容生產者生產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可以通過審核標準的,只有少部分違反國家法律和平台規定的內容,是需要被審核編輯攔截的。

可以想象,如果能夠在內容生產者一方建立有效的內容安全培訓機制,並輔之以嚴格的懲罰措施,從而在內容生產的源頭上保證安全性,那麽大幅度削減審核團隊就成了可能。

要知道在紙媒時代,編輯是直接對自身生產的內容負責任的,其中自然包括內容安全方面的責任。而這種誰生產誰負責的管理辦法,應用於信息流領域也不是不可以。

隨著反低俗內容機器人等技術的發展和逐步完善,這些審稿機器人必將取代一大部分審核編輯,從而為信息流平台達到節省成本的目的。

比如字節跳動的審核團隊中,有專門負責數據標注工作的團隊,這種團隊的存在,無疑是為審稿機器人的完善提供數據等方面的支持。

換言之,一旦審稿機器人的功能得到完善,那麽也就意味著審核團隊中大部分人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2.核心團隊,難以取代?

平台運營人員,基本上包括內容運營和用戶運營等崗位,目前來看,人員編制有限,且各垂類頻道需要專人負責總體內容的把控和管理。

同時這部分人員的工資相對於平台付給內容生產者和審核人員的工資相比,並不是一部很大支出。所以想要在這個方向實現成本壓縮,不僅難度很大,能節省的錢也不多,所以即使壓縮成本,運營這一層面也不可能是平台省錢的重點地區。

當然如果有節省成本的必要的話,那麽包括技術團隊、運營團隊在內的所有平台工作人員,都有可能成為成本殺手洪流下的犧牲品,要知道戈恩當年可是全面整飭了日產的各個部門,當然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二、成本採購,大有可為

當年戈恩在入主日產之後,除了內部節衣縮食之外,也將成本殺手的洪流引向了外部,直接減少了一半零組件供應商。所以信息流平台的成本壓縮,也完全可以效仿戈恩的外向型方法。

內容生產端,除了官媒之外,其他的基本是由自媒體和MCN兩大部分組成。本文僅針對個自媒體账號和MCN這兩種模式進行分析,官媒不在探討範圍之內,因為即使沒有各大信息流平台,官媒依然會持續地生產、輸出內容。

1.降低補貼,變更合作模式

自媒體账號在平台發展的最初階段,確實吃到了一些紅利,也為平台貢獻了一部分內容。後來隨著用戶規模擴張,各大信息流平台需要穩定且數量龐大的內容供應,導致個人账號日漸失去競爭力。

MCN 這種模式,因為可以保證穩定供稿、持續輸出大量內容,逐漸成為了各大信息流平台內容生產的主力。MCN流水作業式的內容生產,成了各大信息流平台穩定的內容來源。

而各大平台對內容生產者的補貼,也大部分流入到了這些MCN的口袋之中。

那麽對於這些自媒體和MCN生產者,各大平台會動手嗎?答案是很可能的,如果真的需要壓縮成本。

按照目前平台和內容生產者的關係來說,平台依然佔據強勢主導地位。其對於內容生產者的掌控能力遠超微信公眾平台,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信息流平台的特點。

除了平台佔據強勢的話語權之外,信息流平台在內容需求上的特點也決定了降低對內容生產者的補貼,是一件具備現實可操作性的事情。

在信息流產品的用戶中,下沉市場用戶佔據較高比例,所以導致信息流產品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對於生產者的門檻要求並不高。

因此此類內容的生產,在成本壓縮方面有著很大的想象空間和現實的可操作性。假設一家MCN專門為信息流平台生產針對下沉市場的內容,那麽平台憑借自身強勢地位,完全可以進一步降低廣告補貼的單價,從而壓縮自身採購內容的成本。

而這些面向下沉用戶的MCN,因為所從事工作的可替代性強,面對平台的變化,很難有議價空間,基本上只能選擇接受降價。

而且平台還可以采取類似競標的模式,同樣的內容生產訂單,多家MCN 進行競標,價低者得。在內容質量和安全能夠保證的前提之下,對於平台而言,這種模式無疑會顯著降低內容採購成本。

另外面對自媒體生產內容井噴所帶來的的內容同質化現象,平台完全可以合並同類項,減少同質化內容的採購,選擇其中願意提供質優價低內容的MCN機構,取代之前攤大餅式的補貼,從而有效降低自身在內容採購方面的支出。

至於說非MCN模式的自媒體账號,除了少數抓住平台紅利期、已經積累相當粉絲規模的自媒體账號之外,其余的自媒體账號所獲得的收益,相對於平台總體內容採購成本來說,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而這些吃到平台紅利的自媒體創作者,其中一部分群體的內容質量在平台內部可以算是上乘,短時間之內平台應該不會動他們的奶酪,至於內容質量一般且擁有大量粉絲的自媒體內容生產者,將很有可能面臨平台在補貼方面的打壓。

甚至這部分自媒體本身面臨著被平台淘汰的風險,特別是個人账號,其在內容生產的穩定性和輸出量方面,和MCN 機構相比,毫無競爭優勢。同時又無法為平台輸出高質量內容,這就意味著對於平台來說,這部分內容生產者,成了雞肋一樣的存在。

因此平台甚至完全可以取消針對這部分自媒體的補貼,而自身不會受到實質性損失。

2.算法上陣,降低人工支出

而對於資訊類內容,鑒於各大信息流平台強大的算法技術積累,完全可能採用寫稿機器人,取代人工內容的生產,這樣可以進一步降低內容採購成本,這和審核機器人取代審核人員是一個道理。

目前寫稿機器人已經在財經、體育等方面顯示出了強大的文稿生產能力,當然寫稿機器人的應用基本上只能局限於單純的敘述性質的內容,對於成本的節省,作用有限。

三、深度內容,特殊對待

在深度內容方面,內容生產者基本上以官媒、主打深度內容的自媒體和大V這三部分組成。而考慮到深度內容本身生產成本的相對高昂,從平台外部的內容生產者身上打主意,並不現實。

1.閱聽人有限,放棄很難

儘管這部分內容的閱聽人數量,無法和下沉市場相提並論,但是其單個用戶的商業價值對於平台來說,是遠遠高於下沉市場的。另外考慮到平台的品牌建設等方面的需求,深度內容依然會是各大信息流平台無法捨棄的存在。

另外深度內容讀者的獲取和存留難度也遠遠高於下沉市場用戶,如果說個性化推薦算法的精確度和數量龐大的內容是平台抓住下沉用戶的關鍵因素,那麽對於深度內容用戶來說,平台除了要在以上兩個重要的維度保證用體驗之外,還要優化其他方面的工作。因此在深度內容市場的成本縮減難度,是要遠大於下沉市場的。

2.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在合作夥伴方面無法壓縮成本的同時,平台其實可以考慮自建團隊,從而增強自身的深度內容供給和平台的競爭力。

這和節省成本並不矛盾,因為這種精品團隊的構建,為平台所創造的收益,是遠遠高於支出成本的。就像戈恩當初在日產采取外科手術式的成本節約措施,但是他會因為壓縮成本,而阻撓對技術創新進行合理投入嗎?顯然不會。

甚至可以說,搭建自有精品團隊本來就是信息流行業成本殺手洪流中,一個性價比很高的選項。

這種回歸傳統的編輯模式,對於平台來說,至少有三大利好。

第一,精品團隊的構建可以使平台更好地服務自身用戶,提升用戶體驗。考慮到目前除官媒之外的深度內容生產者,所產出的深度優質內容,很多都是針對微信端讀者量身定製的。畢竟目前專注深度內容的自媒體,從微信方面獲得的收益,要遠遠大於各大信息流平台。

所以這些內容本身在信息流平台上的傳播效果就會打折,而信息流用戶的閱讀習慣和微信用戶也必然存在差異,這又會導致用戶體驗的降低。

而平台自有的精品團隊,則可以針對平台用戶的喜好,生產更有針對性的內容。

第二,這種平台自有的精品欄目,可以給用戶以與眾不同的閱讀體驗,能有效改善平台內部內容同質化的問題,提升平台的品牌效應。事實上在這一方面,騰訊、網易等巨頭自從PC時代就一直保有自己的精品編輯團隊。

比如網易的沸點、吐槽姬,新浪娛樂頻道的鑒劇科等主打優質內容的欄目。這些精品的打造,對於新浪、網易這些老牌互聯網公司的口碑產生了可觀的正面收益。

雖然信息流的內容傳播與分發方式和門戶時代迥異,但這種深度優質的獨家內容,對於品牌口碑的構建是有著深遠持久的益處的。畢竟高淨值用戶的留存,在很多時候是需要情懷和溫度的。

信息流領域第一個吃螃蟹的玩家字節跳動與依靠技術優勢後發製人的百度,這兩個信息流頂級巨頭,都是走技術路線的玩家。沒有過自己的編輯團隊,但是兩家在依靠算法優勢收割大批量用戶之後,必然涉及到用戶留存,特別是高淨值用戶的留存問題。

放眼電商領域的拚多多,最初依靠佔領下沉市場,形成巨頭之後,也開始了和京東、天貓爭奪高淨值用戶市場。

因此在信息流領域,巨頭也不會放棄對於深度市場的耕耘,無論是今日頭條推出的青雲計劃,還是百家號針對內容生產者推出的自薦功能,都是針對深度優質內容的扶植。

第三,自有精品團隊的搭建,在完善用戶體驗和提升品牌效應的同時,還可以更好地服務於平台的整體發展目標,用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畢竟平台對於自有團隊的掌控程度是要遠遠高於自媒體和大V的。

四、成本殺手,呼之欲出

無論是通過縮減人員編制、節省人頭費,還是利用技術優勢,推動機器人技術的應用,亦或是通過優化合作方式,降低內容採購成本,都是各大信息流平台接下來很有可能采取的舉措。

雖然戈恩當時是在日產面臨嚴重危機時,臨危受命,導演的成本殺手大戲。而如今的信息流產品還是各大巨頭賺錢的業務,但並不意味著巨頭們不會未雨綢繆。

畢竟在地主家都沒余糧的情況下,告別粗放式的經營,代之以精細化的運作,很可能會成為巨頭們的一致訴求。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