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米生態鏈企業CEO們的「不為清單」

專業、深度的新消費內容,都在這裡

━━━━━━

本文大概

3828

讀完共需

7

分鐘

野草導讀:創業思考和人生感悟,雷軍分享過很多,且讓我們很有收獲。但這次,我們將焦點下沉,從台前走到幕後,了解小米各個產品的負責人,看一下他們關於人生和商業的思考,了解他們的“不為清單”。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做不對的事,比做對的事更重要。

來源| 穀倉創業觀察

01

關於戰略

張峰

小米移動電源負責人

我從不關注利潤,我看效

從我的經驗來看,利潤會讓我們喪失理想,你會被利潤綁架。

我從1999年開始做移動互聯網產品,手機那時非常賺錢。但2002年我們做小靈通去了,因為小靈通更賺錢,賣五百多塊錢,成本只有兩百多。2005年山寨機出來了,我們把智能機都放棄了,根本看不上,一百塊錢的手機成本二十塊,還不滿意,眼睛完全放在利潤上。

2005年開始,每年淨利潤四五個億人民幣,但失去的是什麽?到2007年,發現這個事可能不行了;2009年這個市場結束的時候,我們大概90%的利潤一下子沒了。

之後是什麽?

你一共有1300個工程師,是非常可怕的。因為賺錢時完全不會顧及效率,缺人就招,等到沒有業務時,一片狼藉。

做高利潤的產品,會把團隊的競爭力搞垮,你的團隊有可能是不健康的。

所以我可能跟大家心態不一樣,如果小米生態鏈能安排我一個利潤低的,甚至虧錢的項目,我會感覺比較踏實,利潤高的反而感覺不踏實。

為什麽呢?

項目如果利潤高,又做得好,那很快就變成大家爭奪的焦點,你要和很多人爭奪制高點,別人家大業大,你會很難。但有一些東西,就是在別人敢不敢投的邊緣。在這個點上,如果我們真正起步早、扎進去,同時靠前期的量,成本又適當比別人有優勢的話,比較容易保持。

只要有一毛的利潤,我們就非常燦爛。

王野

小米九號平衡車負責人

自己殺死自己時,不要手軟

小米九號平衡車其實首先殺死的是納恩博自己。

它出來之後,我們在國內的線下代理商網絡基本上都垮掉。原來我們賣15000塊的產品,不太賣得動。而那款產品從2013年到2015年年終一直處於賣斷貨的狀態,甚至曾有經銷商給我們的銷售員塞回扣,要提前提貨。

當時我們處在一個非常舒服的狀態下,但市場上已經出現4000塊到5000塊的模仿品,性能、設計要差很多,安全性也沒法保證,但它很便宜。那時我們已經發現:科技產品一定要越來越便宜。與其讓山寨廠把市場變得越來越便宜,產品變得越來越為屌絲服務,不如我們快人一步。

我們唯一的機會可能就是自己乾掉自己。

複盤來講,如果當時我們沒有用9號平衡車殺死自己,今天我們已經被其他人殺死,死得透透的。

今天面臨另外一個問題,如何殺死9號平衡車?

我深深地感覺,每一次想盡辦法殺死自己上一代產品,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是所有產品人和公司高層需要注意的問題。

因為你一旦有一點明星項目,全世界都在盯著你,怎麽乾掉你、怎麽取代你、怎麽把你的地搶過來變成他的。我們今天所有人的身後,你知道的或不知道的,可能都有上千人在盯著怎麽把你乾掉。

我們不但要想辦法殺死自己,還要想辦法殺得很快。

昌敬

米家掃地機器人負責人

CEO不能完全把時間花在做事情上

對於CEO來說,如果沒有想特別透徹而做決策,會讓團隊白乾很多事情,造成資源浪費。

2016年,由於前半年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當前產品的研發、生產和售後上,沒有抽出時間來想清楚未來產品的布局,導致有一段時間團隊研發處於停滯狀態,同時導致新產品發布延後。由於一個新的硬體產品是需要周期的,必須要提前把未來規劃想清楚。

為了想清楚,要多學習、多跟人請教、多與人交流、集思廣益,特別是要多跟有經驗的人交流,聽他們的建議。有時候關鍵人物的一句話,會改變自己的想法,避免走彎路。

CEO不能完全把時間花在做事情上,需要更多的時間花在戰略思考上,花在學習上,花在與牛人的交流上。

杜淼

悅米機械鍵盤負責人

不要貪戀那些看起來巨大的機會

小團隊盡量不要去做那種看起來有巨大機會的市場,很容易被耗死掉。

道理很簡單,巨大的機會一定面臨殘酷的競爭,而且對手可能是怪獸級的,對於悅米一家初創小團隊來說,這種消耗戰,絕對不能加入。在2015年7月公司剛剛成立時,有一個巨大的機會就是智能音箱,當時分析國內能做成的只有小米內部團隊,小米擁有巨大的生態鏈的支撐,才有機會做成。

我們面對巨大的市場誘惑,果斷放棄,如果當時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源在這個項目上,可能第二年悅米就死掉了。我們在產品選擇上通常去選擇那些能放大我們優勢的產品。

賺不起眼的錢,做大家看不起的市場。

孟凡迪

米家聲波電動牙刷負責人

不做浮冰,要做能撞沉泰坦尼克號的冰山

創業初期,大家都是遊擊隊,靈活,快速,敏捷,但必須快速地把自己變成正規軍,面對更大的市場和挑戰。只有正規軍才能打大仗,打陣地戰,才能真正去挑戰行業巨頭,在這點上我們吃了虧,也有了教訓。

我們堅信厚積薄發,冰山露出海面只有一角,但海面以下龐大的支撐,才是你能露出一角的關鍵。

未來我們不要做浮冰,浮冰一碰就破,一曬就化,我們要做就做能撞沉泰坦尼克號的冰山。

02

關於產品

謝冠巨集

小米耳機負責人

所有意見都是意見,不可以反對

網友寫信罵我,說耳機怎麽放洗衣機洗洗就壞掉了。我們有的同學就說,耳機跟手機一樣,放在洗衣機裡面洗洗烘乾,怎麽可以好呢?

但我們只有一件事,所有意見都是意見,不可以反對。所以後來測試上就加了一個,洗、烘乾,洗、烘乾,洗、再烘乾,三次,耳機還要是好的。從此客人對我們的印象就不一樣了。

聽所有人的意見,每個人把批評都當作成長的太空。

黃汪

小米手環負責人

產品要做到極致,不要著急上市

華米一直都是跳票大王。我們當時希望小米手環在米粉節4月6日上市,但大家知道,其實到了7月才發布,8月16日才真正放第一批貨,整整延了4個月。當時我們也非常急,希望早點上市,但後來複盤說,真的別急著產品上市。急著上市,最後可能賣得沒那麽好,因為產品細節跟不上。

後來我們發現,很多兄弟公司也碰到了一樣的問題,特別急躁。我覺得不要急著上市,真的沒用。

其實華米一直都跳票,你知道我們剛發布的小米體脂秤是啥時候開始做的?(編者注:小米體脂秤於2017年2月28日正式發布)是兩年前,真正做也有一年半。其實一開始,我承諾了雷總,2016年雙十一上市,時間拖得很長。

跳票都是為了在某些細節上做得更好。

蘇峻

小米空氣淨化器負責人

做企業要敢做減法,不能人雲亦雲

用戶的深度參與,是小米打造極致產品的法寶之一。而智米在這一點上,表現得更大膽一些。

這是一個矛盾。

小米主張參與感,讓消費者來對產品評頭品足,這個態度是絕對要的。但在做產品時,如果公說公有理,婆說婆的理,最後都聽取,那產品就是一塌糊塗。什麽都想要的結果,是最後什麽都得不到。

智米更擅長做減法,用設計者的堅持,來區分用戶哪些是真需求,哪些是偽需求。

「 判斷取捨在企業自身,一定要有膽量取捨,不能人雲亦雲。」

比如市面上流行的各種功能——檢測甲醛、空氣清新,要不要?智米的答案是,不要。這個市場的爆發的主因是用戶對「霾」的擔憂,因此淨化PM2.5才是最核心的需求。於是小米淨化器採用三層濾芯,沒有花活,PM2.5吸附達到了99%以上。

此外,最能體現智米做減法的地方,是小米空氣淨化器只有一個按鈕。

比如蘋果就只有一個按鈕,我覺得這很值,一個鍵放棄掉了一些功能,但給用戶減少了很多困擾。正如小米空氣淨化器,買回家,插上電源,按下開機,基本就不用管了。

陳小平

小米淨水器負責人

不能依賴經驗發言,回到小米邏輯

小米通過極致的產品、自有的管道和粉絲,打造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可以說極致的效率,極致的產品,用戶的高度認可和口碑。

我自己從傳統企業過來的,這裡給大家一個經驗:討論產品時,我特別刻意提醒自己,要少發話,少做決策。

為什麽?因為我們都是一直乾產品的,如果按照我的思路邏輯來乾,肯定就走回原來去了。各位朋友也有很多原來的經驗,這點特別要警惕。一定要讓自己清空,或者盡量清空,讓自己回到小米邏輯來,這將對你受益匪淺。我是被洗過腦,有意識地讓自己被洗了一遍的。

林海峰

小米插線板負責人

不經歷反覆迭代,就找不到「美」

青米打造的小米插線板項目之初,雷總曾說,「我們能不能把插線板做得美輪美奐?」但誰也說不清究竟什麽是「美輪美奐」。

整個設計方案,被斃稿是家常便飯。歷經7個半月打磨,外觀才定型。

後來在打磨的過程中逐漸找到了「美」的表達式,那就是「極致」——美很難量化,然而極致則不同,更容易量化,也更容易被人們理解。而美和極致是有交集的,正如古人形容美人「增之一分太長減之一分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無所增減,恰到好處,正是一種極致。

按照傳統企業標準,青米的廢稿拿到市面上去賣,完全沒有問題,而且還會很暢銷。然而和最終方案一比較,立刻就能看出差異,因為這是經過一輪一輪迭代,追求極致的結果。

傳統企業的慣常做法是:用最低的成本和最容易的方法來實現,達標就好,不求極致。因此,無論是對外觀還是內裡,都是怎麽方便怎麽來,插線板都做得「傻大笨粗」,拆開看內部,一片凌亂,根本沒有布線的概念。

互聯網的邏輯不是按最低成本達標,而是如何在達標的前提下做到極致。

基本每個毫米都要去摳,盡力達到工藝的極限,有些地方甚至是消費者完全感知不到的。這就好像人們常說,理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沒人能說明白美到底是什麽,那就照著極致去做,雖然很苦很累,但這樣很值得。

記得有位創業者被問過:你這麽固執地堅持不會很傻嗎?

他的回答是未必,因為他聽說:

傻人有傻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