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鄭淵潔炮轟“童書進校”,不是文人相輕的八卦 | 新京報專欄

教育理念與話語權的不對等,是鄭淵潔表態中指向的第三層真問題,這種不對等催生出“出版社+作家+學校”的利益組合也不奇怪。

鄭淵潔回應退出2018年中國作家榜:不與進校賣書作家為伍。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文|宋金波

據報導,“童話大王”鄭淵潔近日就自己2018年未進入“童書作家榜”的回應文章,引發各方關注。回應中,鄭淵潔稱自己之所以未參評榜單,是因為“中國的童書銷售泡沫極大,甚至和不法行為有牽連。”

鄭淵潔直言,“有一些童書作者打著講課的幌子,和書店、學校勾結起來進入學校佔用學生上課時間向學生兜售童書”。他還截圖證明某作家去年多次進校園推廣自己的圖書。

第13屆作家榜“童書作家榜”榜單截圖

鄭淵潔表態的核心,並不只是針對個人。他不是第一次提出類似質疑,也不是只針對某位兒童文學作家提出質疑。早在2016年,鄭淵潔在寫給時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的公開信中,就提到有些作家在書商的運作下進校推銷的現象,並稱,這種現象“近年已有席卷全國的趨勢”。

如今,吃瓜群眾紛紛關注鄭淵潔與他所提到的知名童書作家之間的“私人恩怨”,這很容易把一位嚴肅作家對一個存在已久真問題的公開質問,庸俗化為個人的情緒之爭,甚至當成“文人相輕”的笑柄。

童書市場存在“出版社+作家+學校”行銷機制

事實上,鄭淵潔這次的表態,真問題不是他與該作家作品水準孰高孰低。兩人寫作風格與主題差異很大,讀者自有取捨。

真問題有三層。第一層是“童書作家進校園兜售作品”的疑似違法現象,而童書市場的泡沫更可以理解為這些現象造成的結果。

早在2010年玉樹大地震後,鄭淵潔就以有童書作家到小學“推銷”作品,“自己不能與之為伍”為由,宣布退出中國作協。之後數年,他多次提到過上述話題。

梳理數年間媒體報導,雖不能盡數還原真相,但大體可以確認,中國童書市場存在一個“出版社+作家+學校”行銷機制。在此行銷機制下,雖然不能說每次活動都會違反《義務教育法》的“作家進校園兜售作品”,但顯然,明面或灰色的違規行為一直存在。

童書作者是市場化的,而法律條文要求學校對市場行銷保持距離,這本身是矛盾。學校要作者走進校園,需要處理好這種矛盾。

正如此前報導中一些學校辯解的,他們沒有“強製要求”學生或家長購買作品。但是,這個辯解因為忽視了一個客觀事實顯得極為乏力。

而這個客觀事實是,在大多數時候,學校在面對未成年學生及家長時具有很難打破的優勢,學校根本不需要公開“強製”,只需要“暗示”就可以達到目的。現實地位不對等是鄭淵潔表態中指向的第二層真問題,它也符合多數家長在家校關係中的體驗。

鄭淵潔炮轟童書作家進校園賣書:壓製青年作家損害學生閱讀興趣。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根本問題在教育理念與話語權不對等

對多數家長來說,較真的成本太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也成為前述行銷模式得以長期存在的基礎。

這種不對等不僅存在於童書推介(其中是否有讓人不安的利益勾連也暫且不提),而且,如果未成年人教育以教育機構為一方,未成年受教育者及其家長為另一方,可以看到,教什麽、用什麽、前提是什麽、目標是什麽,雙方的話語權也是相當不對等的。包括一些教材課文、選讀內容的確定,未成年受教育者的喜好與需求,家長的意見是不那麽重要的。

前段時間有位孩子媽媽吐槽某個版本的童話《海的女兒》。儘管我不認可她的看法,但是,我仍然認為,在不明顯傷及孩子的前提下,給每位家長更多個人決定的空間,有利於未成年教育的多樣參差之態。

什麽是好的教育?用鄭淵潔的話說:“好的教育是用50種方法教一個孩子,看他適合什麽方法。壞的教育是用一個方法教5個孩子。”

教育理念與話語權的不對等,是鄭淵潔表態中指向的第三層真問題。這種不對等催生出“出版社+作家+學校”的利益組合也不奇怪。

而到今天,人們仍熱衷於“怒懟”“手撕”,卻無視鄭淵潔指出的問題數年間幾乎沒有得到嚴肅回應。所以被鄭淵潔直指的該作家回應說,“讓大家去判斷吧”,我是不大以為然的。雖然很有風度,但諸般問題的根源,不就是“大家的判斷”其實並沒有真正重要過嗎。

宋金波(媒體人)

編輯:李冰冰校對:郭利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