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腫瘤免疫葯有了國產的!抗癌藥又降價了……

(央視財經《經濟資訊聯播》)一直以來,進口抗癌藥價格居高不下,給很多病患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今年四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5月1日起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臨近年底,好消息再度傳來,從2019年1月1日起,我國還將對國內生產治療癌症、罕見病、糖尿病、B肝、急性白血病等藥品亟需進口的、重要原料實施零關稅,涉及31個稅目項下63個品種。

首個國產腫瘤免疫葯獲批 較進口葯降七成

這些政策大幅降低了進口抗癌藥的價格,而與此同時,我國藥品審評審批改革也在加速推進,近日,我國首個自主知識產權的腫瘤免疫葯獲批。這對國內的抗癌藥市場有何影響? 12月17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有條件批準首個國產PD-1單抗——特瑞普利單抗注射液上市。這是我國企業獨立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製品創新葯,用於治療既往標準治療失敗後的局部進展或轉移性黑色素瘤。2018年3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受理了本品的上市註冊申請,將其納入優先審評審批品種予以加快審評審批。 上海君實生物醫藥科技股份公司執行董事姚盛表示, 這款國產葯將比進口葯的價格大幅降低,大概只有它的三分之一,如果未來納入醫保費用還會繼續降低。

河南的王女士2006年身患黑色素瘤,最初採用傳統放化療的方法,幾年下來花費了她們全家賣房所得的一百萬多元,2017年特瑞普利單抗開始臨床試驗,王女士免費用上了這個葯。 河南患者王女士稱,以前化療的時候掉頭髮很厲害,特別沒精神,但經過免疫治療,幾處腫瘤都消失了。 記者見到了王女士的主治醫生郭軍,他告訴記者,利用腫瘤免疫療法可通過封閉T淋巴細胞的PD-1,阻斷其與腫瘤細胞表面PD-L1結合,使免疫細胞重新發揮抗腫瘤細胞免疫作用。 郭軍介紹, 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治療既往接受全身系統治療失敗的不可切除或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客觀緩解率達17.3%,疾病控制率達57.5%1年生存率達69.3%。目前全球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抗程式性死亡-1(PD-1)受體等免疫檢查點抑製劑上,它是一種全新的抗腫瘤治療理念。目前PD-1/PD-L1單抗作為廣譜抗癌藥物已經獲批9種適應症,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頭頸部癌、霍奇金淋巴瘤、尿路上皮癌、胃癌、腎癌、肝癌等。

葯企爭先布局

國產腫瘤免疫葯將加快上市

腫瘤免疫治療作為目前全球最為熱門的腫瘤治療新方法,歐美等發達國家在多年前就已開始布局,相關藥物上市也較早。而隨著我國創新葯鼓勵政策不斷加碼,國內葯企也開始加快進入這一市場。繼續來看記者的調查。

記者走訪了上海、北京、蘇州等國內創新葯企業較為集中的地區,發現近幾年興辦的葯企大都將創新葯作為核心業務,而腫瘤免疫葯更是其主攻方向,種類從幾種到幾十種不等,研發方式有自有技術平台也有合作平台,還有的直接從國外購買在研藥物的開發授權。而隨著藥物研發的深入,臨床試驗的規模也迅速擴大。在南京的一家三甲醫院,負責人秦叔逵告訴我們,他們醫院目前開展腫瘤免疫藥物臨床試驗的藥品多達十幾種,其中國產藥物約佔四成,領域涵蓋胃癌、肝癌、食道癌、乳腺癌等腫瘤類型。

解放軍八一醫院副院長秦叔逵介紹,免疫檢查點抑製劑能阻止抑製性免疫檢查點和腫瘤上配體結合,消除腫瘤細胞對免疫細胞的抑製作用,活化免疫T細胞功能消除腫瘤。

研發和臨床試驗都在提速,與此同時,我國大力推進藥品申評審批改革,2015年,國務院發布《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2016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頒布《關於解決藥品註冊申請積壓實行優先審評審批的意見》,將防治愛滋病、肺結核、病毒性肝炎等的「救命葯」的註冊申請納入優先審評範圍。2017年,中辦、國辦發布《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截至十月,國家葯監局官方統計,已有超過3個免疫治療產品被批準進入臨床試驗,4家免疫治療產品進入申報生產階段,申報生產的產品均列入優先審評程式,就在昨天,又有一款國產PD-1藥物獲批。

國務院醫療體制改革專家委員會委員李玲表示,這應該是深化醫改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而且以國家的力量去和跨國公司談判,然後以市場來換價,這是非常好的一步,平均降幅能夠達到56.7%,所以老百姓能實實在在得到實惠。

上市腫瘤免疫葯風口來臨

聯合用藥成未來治療方向

抗癌藥的研發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單獨的葯企研發要承擔很大的風險和成本,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隨著國內抗癌藥市場規模的擴大,也催生了專門的藥物研發服務產業,抗癌藥的市場投資風口已經來臨。

據統計,2018年前三季度國內葯企融資近200億美元,其中涉及腫瘤免疫葯研發業務的企業數量佔到約八成,同比增加近30%。同時,今年國內超過20家企業赴境內外上市,其中創新葯企業佔到近七成。由於這些葯企專註於創新葯的研發,對技術設備和專業人才投入要求巨大,近年來國內湧現出了多家研發服務機構。

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負責人蔣華良告訴記者,基於創新葯研發的三個十定律,也就是用十年時間,投入十億元,低於10%的研發成功率,眾多葯企已經將研發階段的工作交給專業的研發平台來做,目前,他們研究所承接的、為葯企研發腫瘤免疫藥物的品種類多達幾十種,而且每年在以30%以上的速度增加,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趨向白熱化。

中科院院士蔣華良介紹,目前已經有同質化的競爭態勢,應該走差異化的路線,在一些病死率高、但發病人群少的腫瘤領域多研發一些藥物。 蔣華良表示,相對於放療、化療和靶向葯,腫瘤免疫療法的有效率大為提高,而且由於其修復或增強身體自身免疫系統抗擊腫瘤的原理,其適應症可以得到一定範圍的拓展,據預測,2020年全球免疫檢查點抑製劑市場將佔到全部腫瘤治療市場的23%,其年複合增長率約為61%。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副理事長江澤飛稱,其數據證明,PD-1單抗在與CTLA-4單抗、化葯、小分子靶向葯等聯用後可以有效提升其應答率和療效。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