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遼五京與來自盛京,兩大特展攻略一文拿走

說起大遼,你想起的是長盛不衰的京劇《四郎探母》、家喻戶曉的評書《楊家將》,還是歷史課本上耶律阿保機的名字?對於千年前曾經縱橫大漠、雄霸中國半壁江山的遼國,以及建立這一王朝的契丹民族,你究竟了解多少呢?

契丹,中國歷史上一個“馬牛到處即為家,一卓穹廬數乘車。千里山川無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的馬背民族。從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國,至1125年天祚帝耶律延禧為金兵俘虜,其後耶律大石建西遼,於1218年亡於蒙古,契丹族的政權延續了三百餘年。其盛時,曾勢壓後晉而得燕雲十六州,與宋爭鋒而屢挫對手,四面所及,一時俱服。是什麽造就了這樣一個強盛的朝代?它在政治制度、社會生活方面又有哪些特點?

不妨走進首都博物館的“大遼五京——內蒙古出土文物暨遼南京建城1080年展”,且看那時代更迭中的天下分合、王朝盛衰、族群融合、禮俗信仰,也從中窺見一個真實的大遼。

五京備焉

太宗以皇都為上京,升幽州為南京,改南京為東京,聖宗城中京,興宗升雲州為西京,於是五京備焉。

——《遼史· 地理志》

展覽第一部分是“五京備焉”,全面介紹了遼代的五個都城:

臨潢天府——遼上京(今巴林左旗)

遼陽奧壤——遼東京(今遼陽市)

燕台翼京——遼南京(今北京市)

雲中帝城——遼西京(今大同市)

奚地皇都——遼中京(今寧城縣)

是的,那時候的北京還被稱作南京,是遼五京之一。在公元93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升幽州為南京,北京開始成為中國北部政權的首都之一,為其以後發展成全國大一統政權的首都奠定了基礎。2018年是遼南京建城1080周年的重要紀年,看得出來,首都博物館在該時間節點舉辦“大遼五京”展覽含有紀念意義。

在被稱作“南京”的日子裡,北京是遼國最繁榮富庶的區域,有“兵戎冠天下之雄,與賦當域中之半”的說法。展覽中展出了北京龍泉務窯出土的精美文物,以及鐵質農耕工具。

帶鞘玉柄銀錐,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遼陳國公主墓出土,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史料記載稱“國主射獵,領帳下騎,擊扁鼓繞泊,驚鵝、鴨飛起,乃縱海冬青擊之,或親射焉。國主皆佩金玉錐,號殺鵝殺鴨錐。” 史料還記載了錐子用途及擒獲天鵝後的宴會場面:“鶻擒鵝墜,勢力不加,排立近者,舉錐刺鵝,取腦以飼鶻。救鶻人例賞銀絹。皇帝得頭鵝,薦廟,群臣各獻酒果,舉樂。更相酬酢,致賀語,皆插鵝毛於首以為樂。”

四時捺缽

在許多人印象中,遊牧民族會在草原上不停遊走。沒錯,與中原政權不同,遼國雖然有五京,但皇帝並不常住京城,他與重要的朝臣一起,隨寒暑、逐水草,巡行於四季捺缽地。

展覽第二部分“四時捺缽”,講的就是遼代這一獨具特色的制度。

捺缽,契丹語的譯音,意為行營,後被引申為帝王的四季漁獵活動。

遼史記載說:遼國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為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

耶律倍 《射鹿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四時捺缽,實際上是遊牧、漁獵文化在遼代政治領域的一種特殊表現。北宋使者張舜民記北人《打圍》:“北人打圍,一歲間各有所處,正月釣魚海上,於水底釣大魚。二、三月放鶻,號海東青,打雁。四月、五月打麋鹿。六月、七月於涼澱處坐。八月、九月打虎豹之類。自此直至歲終,如南人趁時耕種也。”他的記錄並不完全,契丹皇室捺缽活動除了捕魚、打雁、狩獵、避暑外,還包括拜天射柳、祭山祀祖、商討國事、處理政務、接見外國使臣、接納附屬國和附屬部族(落)的貢品等政治內容。

可見,遼的全國政治中心是流動的,隨著皇帝的行蹤轉移而轉移。

“海東青”鎏金銅飾片,耶律羽之墓出土,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女真族為遼國進貢海東青而不勝其苦,因致於叛。

南北面官

遼代獨具特色的制度,除了四時捺缽,另一項是南北面官。

從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開始,契丹就開始南下蠶食中原,至遼太宗耶律德光,借著中原後唐政權內訌的機會,幫助反叛的石敬瑭滅唐建晉,從而取得了燕雲十六州。面對新獲得的土地和人口,契丹統治者依據他們從唐朝學來的經驗,創造性的施行南北面官、因俗而治的國策。契丹族還非常注意細節,例如契丹族出任南面官時,需要著南面官的服飾,而不能穿本民族的傳統服裝。南北面官這種靈活的統治方式,團結了統治區域內的各民族,為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契丹石俑(一對),巴林左旗白音勿拉蘇木白音罕山韓氏家族墓地出土,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南北面官中最著名的人物莫過於韓德讓,也是與蕭太后關係撲朔迷離的一個漢人。韓德讓被賜皇姓耶律,賜名隆運,封晉王,死後還有宮帳兵,這是遼代皇帝才有的規格。

1995年5月,巴林左旗白音勿拉蘇木白音罕山的一座古墓被盜,當地文物部門隨即前往調查,根據志文記敘, 確認該墓為韓德讓父母的合葬之墓。2000年8月至9月,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巴林左旗博物館,對位於白音罕山的遼代墓地進行了詳細調查和部分發掘,確認該墓地是韓德讓家族墓。

華夷同風

遼代在制度和管理方面多有創新和特點,但其在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上——皇帝制度,與同時期的北宋保持一致。南北雙方都是皇帝制度,因而又有北朝、南朝之稱。根本制度的一致與趨同使得南北雙方在政治理想、社會價值、道德風尚等方面表現出類似。遼代統治者對中原文化采取寬容及吸收的態度,極大地促進了民族融合。展覽中展出了北京地區韓佚墓出土的文物,韓佚可能是無名小卒,但他的爺爺韓延徽卻非同一般。

在建立世襲製的過程中,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受到漢文化影響。趙志忠《虜廷雜記》中記載:“有韓知古、韓熲、康枚、王奏事、王鬱皆中國人,共勸太祖不受代。”

青瓷水注,北京市八寶山韓佚墓出土,首都博物館藏。注身兩面飾四對人物坐飲圖,流雲、酒搏、果盤等雜置其間。此物精美,可能是遼朝皇室對其先祖韓延徽的賞賜品。

韓熲即韓延徽,他是幽州人。公元907年,劉守光囚禁父親劉仁恭,自立為盧龍節度使,劉守光掌權後連年征戰,實力日漸衰弱,想結契丹為後援,就派遣韓延徽出使契丹。遼太祖召見韓延徽後認為他很有才能,於是委以重任。

《遼史》記載說:“太祖初元,庶事草創,凡營都邑,建宮殿,正君臣,定名分,法度井井,延徽力也。”還記載說:“夫賦稅之製,自太祖任韓延徽,始製國用。” 1981年,在北京八寶山發現了韓延徽孫子韓佚墓,此前還出土了《韓資道墓志》《王師儒墓志》等與韓氏相關墓志,它們的發現對於研究韓氏家族、北京史、遼史均有補益。

塔寺巍巍

遼代統治者推崇佛教,使得佛教在中國北部得到了輝煌發展。大量的皇家賜予、信徒的供養使寺院經濟繁盛發展,高大的寺院建築星羅棋布於帝國的都會州縣。通過寺院俗講、浴佛、荼毗火葬、千人邑等活動,佛教浸潤到整個社會,成為重要文化紐帶,並促進了民族融合。我國北方現存的一百多座遼塔,以及著名的遼代八大木構都是那個時代的珍貴遺存。

展覽第五部分“塔寺巍巍”,主要展示遼塔出土的佛教文物。

遼寧朝陽北塔天宮出土,朝陽北塔博物館藏。

圈足,弧形腹,細頸, 口似鳥首,上安子母口式金蓋,柄上立短柱,似鳥尾,整體造型如一隻昂首蹲坐之鳥。瓶內立一長頸弧腹小瓶。此瓶呈淡綠色,極輕薄,晶瑩透明,而且造型奇特,是產於古代波斯地區的玻璃器珍品。

波斯玻璃瓶

此前來看過展覽的細心觀眾可能發現在展廳中有一個空的展櫃虛位以待,好消息是:讓大家期待已久的來自遼寧朝陽北塔博物館的珍貴佛教文物已經上展與大家見面。小夥伴們可以再刷大遼展啦。

首都博物館“大遼五京”展是繼2013年“白山黑水海東青——紀念金中都建都860周年”展, 2016年“大元三都”展之後,又一項圍繞北京都城發展變遷主題的展覽。相信它是為北京觀眾準備的秋季文化盛宴。

相關講座

重讀宣化遼墓

時間:2018年10月19日(周五)14:00-16:00

地點:首博圓廳一層輝煌的北京放映廳

主講人:劉未,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

■內容概要:

遼代晚期的二十餘年間,地方富豪張氏家族在歸化州城西北先後安置了兩組墓地,安葬了四代家族成員。一般認為其排列都是長輩在南晚輩在北,延續了唐人舊俗。本次講座旨在通過重新考量張氏墓地布局的特異之處,並與其它宋遼時期家族墓地材料作對比,從而闡釋該墓地實際是根據當時中原北方地區廣為流行的五音姓利風水觀念來設計的最新研究成果。

探尋消逝的契丹遼帝國首都

——遼上京遺址考古的新發現

時間:2018年11月8日(周四)14:00-16:00

地點:首博圓廳一層輝煌的北京放映廳

主講人:董新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漢唐考古研究室主任,契丹遼文化考古研究基地主任。

■內容概要:

契丹遼帝國曾先後設五京,其中遼上京是營建最早、使用時間最長、最重要的首都。遼上京遺址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是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部門。遼上京城平面略呈“日”字形,由皇城(北)和漢城(南)兩部分組成。2011年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開始對遼上京遺址進行全面勘測和有計劃的考古發掘。

七年來,發掘成果十分重要。一方面豐富了遼代都城考古的基礎材料,提升對遼上京城址布局和沿革的研究水準,極大地推進遼代都城的考古和歷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另一方面也為促進大遺址保護,推進遼上京國家遺址公園建設和遼上京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等提供了堅實的學術支撐。

其他首博好展

前一陣子大火的《延禧攻略》,精美的服裝道具據說大大地加了分。想看看真實的清代宮廷物件,首都博物館免費開放的《來自盛京——清代宮廷生活用品展》上,沈陽博物院(沈陽故宮博物院)130余件(套)館藏精品文物等你來。

盛京是清代沈陽的舊稱,是清朝(後金)在1625年至1644年的都城。沈陽故宮為有清一代龍興之地,亦是清朝入關後諸帝東巡祭祖的駐蹕重地。

此展由首都博物館與沈陽博物院合作推出,反映清代宮廷生活意趣、展示盛京皇宮歷史文化風貌,嘗試以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位皇帝盛京謁陵的歷史事件為結合點,將清代宮廷生活用品與沈陽故宮(盛京皇宮)獨具民族特色的宮殿建築相結合,在向觀眾展現宮廷器物之美和生活習俗的同時,介紹與清代歷史發展息息相關的沈陽故宮發展歷程,使文物的生命力與建築的靈魂相結合,共同再現歷史的生動畫面。

展覽的主體包括四個部分:

“華服有章”,皇帝及後妃的服裝配飾的秀場。

“宮壺春色”,從皇家宴飲和日常飲食的器皿看皇家飲食風格和登峰造極的膳食水準。

“摛藻抒華”,透過禦用文玩、帝王書畫等,展現帝王的文藝生活。

“閶闔瑞景”,半場景複原,感受皇家文化。

較為全面地向觀眾展示了清代宮廷生活中的真實狀態和生活習俗,展示了清代宮廷生活中所獨有的民族風情和宗教信仰,以及滿漢文化不斷融合、發展的歷史進程。

來自盛京,並非全部源自盛京。展品中,除十餘件為盛京皇宮舊藏外,絕大部分來源於從故宮博物院調撥給沈陽故宮博物院的清代宮廷文物。

什麽是“十二章”紋飾?清宮帝後的衣服比電視劇裡是不是精美得多?後妃穿的高底旗鞋到底有多高?快去首博一探究竟吧。

本文刊發於2018年10月19日北京日報品藏版

新媒體編輯 趙婷

北京日報副刊

本公眾號發布或推送的所有內容,

除注明來源外,版權均屬北京日報社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