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天龍八部》的蕭峰自盡後,可能是這樣下葬的

很多朋友對契丹的了解,可能止步於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耶律、蕭、南院大王等寥寥幾詞,便是現代人對契丹人及其所建立的“遼”的初印象。

所幸,近年來的考古工作即將為我們揭開契丹人的神秘面具。

由於契丹貴族流行厚葬,墓室中豐厚的陪葬品,吸引了歷朝歷代盜墓賊的多次洗劫,現在發掘的遼代墓葬往往十墓九空,丟失了大量歷史信息,令人扼腕。

但有一座墓葬,幸運地完整保存了下來,現在正在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的《金顏永晝——康平遼代契丹貴族墓專題展》中展出。

這座墓葬(康平縣張家窯林場長白山遼墓群Ⅰ區3號墓)位於遼寧康平縣,地處遼河流域。墓葬採用當時流行的磚砌券頂多室墓,由墓道、墓門、甬道、耳室、主室等幾部分組成,全長28.5米。在發掘過程中,沒有發現盜洞,是一座罕見的保存完好的契丹貴族墓葬

這座墓葬共計清理出了200多件文物,其中西耳室出土了整套鎏金馬具和完整的蹀躞帶。

契丹人是馬背上的民族,非常重視馬具的製作。在宋代太平老人所著的《袖中錦》中,將“契丹鞍”與端硯、蜀錦、定瓷並列為“天下第一”,足可見其品質之高。同時,馬具也是契丹人重要的陪葬品,在多處遼代墓葬中均有發現。

蹀躞帶是古代的一種皮革腰帶,上面附有小環,可以掛佩刀、火石袋、針筒、磨石等物品。契丹人受唐朝影響,以帶板數量與材質的不同區分等級,將蹀躞帶視為身份的一種象徵。

1號墓出土的龍紋蹀躞帶

展覽中比較搶眼的展品還有墓主人周身所佩戴的飾品。因墓葬保存完好,墓主人出土時,雙手的每一根手指上都佩戴著一枚戒指。戒指正面為四瓣寶相花紋飾,有金戒與銀戒兩種材質,總體用料較薄。有人推測,這種戒指可能為契丹死者下葬時用的冥器,並不是給生者佩戴的。

然而此次展覽中最搶眼的兩件展品,卻不是出土自這座未經盜擾的墓葬。

同時期的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座因盜洞而塌陷的遼代墓葬。意外之喜是,墓頂的塌陷反而使得這座墓葬(康平縣張家窯林場長白山遼墓群Ⅰ區4號墓)免受盜墓之苦,墓室裡的大部分文物依然是下葬時的完好狀態。

在塌陷的耳室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件白釉黑彩梅瓶與一件白釉褐彩梅瓶,因瓶上的圖案特殊,且為目前世界上的首次出土,現被視為“海內孤品”

白釉黑彩梅瓶上繪製了鹿、羊、兔和兩條狗等五只動物,均呈現出奔跑的狀態,均勻地分布在梅瓶的四面,似在表現草原上的獵狗狩獵場景,是對契丹人“春水秋山,冬夏捺缽”習俗的一種展示。

這次展覽的“鎮展之寶”,當屬“金顏永晝”海報上所展示的這件金面具。

遼代的契丹人有一種特殊的葬俗,會讓人聯想到漢代的金縷玉衣。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一些契丹貴族死後,會使用金面具和銀絲網絡斂葬。銀絲網絡穿於內衣之上,之外再穿外衣、束腰帶、戴金面具、套銀靴、配首飾。

面具的質地不僅有純金,也有銀、銅、和鎏金等。不同質地的面具反映了墓主人死前的身份高低。

但契丹人所用的面具並不像金縷玉衣那樣面目模糊,而是按照墓主人生前的面貌打造。製作時,首先用木頭雕刻模型,再以槌鍛造出薄薄的面具,眉眼、口鼻、臉型特徵非栩栩如生。面具的邊緣會鑽出小孔,用以將面具固定到墓主人的臉上。

這次所展出的面具,不僅鍛出了佩戴著耳飾的耳朵,連墓主人的眼睫毛和胡須,都清晰可辨。精美與細致程度可與陳國公主(遼代第五位皇帝遼景宗的孫女)墓中出土的金面具媲美。

只可惜,兩座墓葬中都未能找到墓志銘,只能讓我們對著這不朽金顏,遐想千年前契丹大貴族的風光。

展覽信息

金顏永晝——

康平遼代契丹貴族墓專題展

本次展覽,精心遴選了其中8座墓葬出土的90件套,共計342件文物進行展出,器類豐富,材質多樣,涵蓋了從日常生活到冥世喪葬等多個層面。

展覽時間:2019.5.24—2019.8.15

展覽地點: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