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劉瓊:這是一位不“安分守己”的寫作者

《北上》

作者:徐則臣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12月

很多人認為作家主要靠感性和想象虛構能力,不必看什麽抽象的理論書籍,其實是個誤區。作家只是長於感性和想象,並非不需要邏輯思辨能力,必要的理論修養和思辨能力對作家非常重要。它能讓你知道你想幹什麽,你能幹什麽,你能乾到什麽程度,它能讓你的作品更寬闊更精深,更清醒地抵達世界的本質。它能讓你高屋建瓴。好作家的寬闊和精深必是得益於他們的理論修養,他們有足夠高超的能力將大問題說透。小說不僅是故事,更是故事之外你真正想表達的東西,這個才決定一部作品的優劣。最好的作家一定是感性和理性兼善,並且能互動相長。

——徐則臣

《北上》的複調性與複雜性

劉瓊

則臣之前的小說我都詳細讀過,讀到《北上》的時候我感到他的小說有特別大的變化,這可能是則臣寫作的一個特點,他總是不“安分守己”,如果沿著《耶路撒冷》的路子寫下來那《北上》將不是現在這樣。

《北上》的結構感特別強,則臣有建築師般的結構意識。結構感很強的小說可能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像流水一樣往前鋪陳著寫,還有一種是在寫作之前就已經有完整的結構了,則臣明顯屬於後者。

《北上》有複調性,那麽多聲音、形象、線索在裡面,他不是單旋律表白,他是試圖設計一個對話的主題,他想打破“單一”的控制。

《北上》是知識性的寫作,則臣對考證東西特別有興趣,我們看到的一條運河以及它的歷史性的變革,還有運河上的人的命運變化,包括運河沿途風貌,則臣講述得很好。

但我在這裡面看到的更多是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包括他對歷史的講述也是這樣,在侵略和被侵略這個本質性的轉換之間有什麽樣的界限,在反抗和逃避的背景下,他寫意大利兄弟兩個和幾個中國人的故事,包括這之前、之後的故事,直至2014年的故事,都是為了把那段歷史勾陳出來。

我們過去都是從歷史教科書上或者從被侵略者的角度來看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則臣換了一個視角,從侵略者的角度去寫,將戰爭的侵略性、殘酷性和反人類性都寫出來,他的關注點和我們之前看到的不一樣。

他的另外一個關注點是人的命運,河的命運就是人的命運。大運河是一條人工河,是一條貫通南北交通的運輸大動脈,這條河本身不那麽寬,所以它跟岸上的關係特別密切,它帶動岸上的經濟發展、政治文化發展,所以這條河上的故事往往成為小說家的主要素材。小說寫命運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這包含個體和家族的命運,還有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小說的敘述語調也有複雜性。則臣沒有用一致性的敘述,或者說他用了一致性的敘述,包括從1901年到2014年的一致性的敘述是在於,他都用了第三人稱的敘述,我覺得他是故意這樣用的。我們有時候寫歷史性或者寫時代性題材的時候,是用貼近那個時代的表達,還是用反差於那個時代的表達,是要進行選擇的,我覺得則臣用這樣的敘述語調是故意的,雖然這有時候會造成我們閱讀上的困惑,因為它跟我們日常見到的歷史性的敘述語調有差異、有差別,但這也是他文本的一個特點。

我就說這些,謝謝。

劉瓊,藝術學博士,中國作協會員,《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主任,現居北京。曾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中國副刊金獎、《文學報·新批評》優秀評論獎、報人散文獎等。著有《聶耳:匆匆卻永恆》等專著,主編《當代舞台藝術觀察與思考》等書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