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用來治病救人的音樂,你聽過嗎?

VOL.59

身體出現的不同問題,醫生會有不同的治療方式。

比如,感冒了,門診醫生大概會給你量一下體溫,再看看喉嚨是否發炎紅腫,接著詢問有何癥狀,以此判斷是病毒性還是細菌性感冒。

牙疼了,牙科醫生可能會首先看看你疼的是哪顆牙齒,有何癥狀,嚴重與否,接著判斷病因,由此對症下藥。

肚子疼了,消化科醫生會第一時間詢問具體疼痛的位置。上腹痛,可能是胃炎或消化不良引起的;中間肚臍部分痛,可能是急性腸炎或腸系膜疾病;下腹痛,可能是子宮、膀胱或腸道疾病。

這些是普通大眾或多或少了解的「醫學常識」。隨著醫學科學的進步,一些特別的、不那麼為人所知的治療方式應運而生。

「音樂治療」就是其中一種,它利用音樂的柔情將其與醫院冰冷冷的格調區隔開。同樣身著白大褂,音樂治療師拿的不是體溫計,不是牙鉗,不是聽診器,而是吉他、鋼琴、非洲鼓等各類樂器。音樂,是他們用來治療患者的「葯」。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音樂治療中心。|張曉穎供圖

一對一個性化治療

「我活著吧,我不死了,活著挺好的。」林老師心裡一下子敞亮了。

盧望沒想到,林老師第一次接受音樂治療的反應會這麼好。

去年,84歲的林老師因尾椎骨狹窄,無法獨立行走,住進了北京泰康康復醫院。沒多久,她開始不想活了。「腿動不了,又得了乳腺癌」是她一直抑鬱的原因。

康復醫師樸主任了解情況後,將林老師轉介給音樂治療師盧望。帶著音響和吉他,盧望在林老師的病房為其做了第一次治療性評估。

林老師在盧望的要求下,平躺著,閉上眼睛,伴隨著音樂和盧望的引導,慢慢進入回憶中。在這個過程中,盧望會嚴格控制音樂的節奏和語速,以匹配林老師的呼吸頻率,通過播放不同的音樂,帶領她慢慢放鬆,一點點進入回憶、高峰體驗、內心矛盾等不同情境中。

「她一下子把我帶回到那個年代了,我帶著學生們,在樹林裡,在山裡,跑啊玩兒啊。」林老師說,她想回到那個年代,最快樂的年代。

第一次治療後,林老師愛上了這門「音樂課」,也不再想著「死」。她很清楚,要保持良好的狀態,除了音樂治療的幫助,還需要自己的心理調節。

即使從未接觸過這種新的治療方式,你大概也能猜到音樂治療在改善人心理狀態方面的作用,音樂作為一種聽覺享受,或多或少都會在人的內心留下漣漪。而這也是普通大眾最易於接受和認可的一個層面。

張謹為患有帕金森病的老伴兒老李選擇音樂治療正是源於這種考慮,但令她欣喜的是,老李不僅精神狀態越來越好,身體方面也發生了大的改變。

音樂治療師通常與物理或職業治療師攜手合作,特別是進行帶有跌倒風險的步態訓練。|圖:originoo.com

「盧老師帶著他跟隨音樂的節拍調整步態,小碎步的狀況改善了很多,自理能力也提高了。」張謹告訴39深呼吸(ID:shenhuxi39)。

盧望介紹,她為老李制定的音樂治療目標是:穩定步態,提高上下肢的肢體功能,調節情緒。這個目標的制定基於盧望對老李的第一次治療性評估

即音樂治療師首次見到來訪者時,直接進入音樂治療,在此過程中,根據患者的一系列行為表現,音樂治療師會搜集患者的「數據」,包括言語、認知、肢體、社交以及音樂背景等,接著結合病歷、醫療團隊和家屬提供的資訊制定出符合來訪者實際情況的個性化治療方案與目標。

音樂治療屆更願意將進行音樂治療的人稱作「來訪者」,而不是「患者」或「病人」,「這樣人性化一些,在國外,我們都用client,基本不用patient。」盧望解釋道。

「跟隨音樂調整步態」運用的是神經音樂治療技術中的節奏聽覺刺激法(Rhythmic Auditory Stimulation,簡稱RAS),「對於這類患有帕金森或者因腦卒中導致步態問題的來訪者,這是一種很常規的治療方法。」

盧望一邊彈著吉他,一邊唱著老李熟悉的歌曲。老李在節奏中步行,這種旋律刺激可以幫助老李的腳步配合節奏,跟上節拍,步頻、步速和步幅在這個過程中一點點提升,步態也會趨於穩定。

由於來訪者在身體狀況、精神狀態、性格特徵、文化程度和音樂素養等方面的不同,即使患有同一種病,其音樂治療方案與目標也是不同的。

患有帕金森病的老人潘雅,盧望最初設定的治療目標同樣是配合PT做步態調整。潘雅摔跤骨折後,做了髖關節置換手術,加之摔跤帶來的心理陰影,走路無法脫離助行器。

「綜合身體和心理原因,而且她84歲了,我覺得將音樂治療用在與PT配合做步態調整上有些浪費。」

盧望隨即調整治療目標。潘雅多年的說話習慣,以及心梗、腦梗後體弱氣虛導致其說話聲特別小。「跟蚊子似的,不戴助聽器根本聽不見」老伴兒總抱怨。針對「聲音」問題,盧望通過神經學音樂治療中的器樂吹奏訓練法教潘雅吹豎笛,以及聲樂呼吸訓練共同改善其呼吸功能、發聲能力和講話聲調

盧望布置給潘雅的「家庭作業」。|攝影:楊喬

老李願意再次開口唱歌也讓張謹對音樂治療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老李曾經是學校合唱團的一員,喜好唱歌,愛聽交響樂。第一次治療後,盧望發現,老李不再願意參與這些愛好。原來,老李還患有重度中耳炎。於他而言,聽不清楚聲音,幾乎找不到歌曲的音調,唱歌基本不在調上。「他怕別人嫌棄,打擊挺大的。」

盧望的治療從老李最擅長的歌曲開始。她彈著吉他,帶著老李一句一句地唱,慢慢幫助老李恢復對音調的熟悉感,並且及時給予肯定,幫助他建立自信。

張謹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院,曾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工作。她說,自己很清楚這個病是無法治癒的,沒有根治藥物和方法,只能通過康復訓練減慢病情發展速度。

「從這個層面來說,如果有所改善,評價就很高了。」張謹也強調,音樂治療與其他康復訓練相輔相成才能在多方面改善患者的情況。同時,她建議若患有神經系統相關的疾病一定要嘗試音樂治療

研究表明,對於患有神經系統疾病(如阿爾茲海默症、帕金森、腦損傷後單側空間忽略等)及心腦血管系統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等)的患者,音樂治療在其意識狀態、情緒狀態、語言交流能力、運動功能、睡眠狀態以及大腦認知功能等方面的改善,有其獨特的應用價值。

作為剛需的治療

同是音樂治療師的張曉穎現在比較少接收林老師這類處於抑鬱狀態的患者了。

在國內從事音樂治療8年,來自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的音樂治療師張曉穎贊同音樂治療對於患者心理狀態的改善,但她更希望大眾可以認識到音樂治療對於某些疾病會有靶向性治療的作用。

張曉穎所在的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音樂治療中心,是國內首家於三甲醫院成立的音樂治療中心。他們主要接收兩類人:腦血管病患者和脊髓損傷患者

她坦言,音樂治療中心之所以可以成立,是因為醫生與患者都看到了音樂治療「立竿見影的效果」。也正是這種效果讓張曉穎由研究生階段學習的音樂心理治療方向轉到了當前的神經與運動系統音樂治療研究。

音樂治療1944年在美國初次建立學科,經過七十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一門成熟的交叉學科,併產生眾多流派。神經學音樂治療是其中一個重要分支,更注重音樂在治療過程對人體產生了哪些改變、作用及其背後的機制。

「要以科學為視角立足於臨床。」張曉穎相信音樂,相信科學。

因中風而失語的李娜接受旋律發音療法後,慢慢可以開口說話,表達出一些定向資訊。

脊髓受傷的王樹,手的運動功能有一部分受損,無法完全動起來,通過彈電子琴的方式,他一點點恢復了部分手功能。

嚴露露脊髓損傷後,呼吸功能也受到了影響,說話聲音小,氣短,說一句話需要喘氣幾次,聲樂呼吸訓練法幫助露露提高了音量,延長了氣息,增大了肺活量。

這些,都是經過張曉穎與同事一個一個治療,又一個一個慢慢恢復的患者。張曉穎看重這種效果,「看得見摸得著。」

從科學角度而言,以上「效果」均有根可循,有據可證。以用旋律發音療法治療失語症患者為例,根據最新的科學研究,人的左腦擅長處理比較短的音節、節奏,以及一些非音樂化的資訊;而右腦則擅長處理較長的、旋律化、音樂化的資訊。

斯佩裡左右腦分工理論。|圖:39健康網

他們雖然無法用語言表達,卻可以唱歌。利用這種生理特徵,音樂治療師在患者哼唱歌曲的過程中迅速捕捉他們所能發出的語音,接著按照語言康復的級別,從一兩個字的辭彙,如「你、我、她、你們、我們、他們」,再到三五字句,如問候語「李老師好」、表達需求句「我想喝水」等,一步一步幫助其發展語言。

直至在沒有音樂伴奏的情況下,患者依然能夠非常清晰地表達出所練習的語句。這種治療方式即為神經音樂治療中的旋律發音治療

與盧望一對一的個性化治療方式不同,在張曉穎這裡,若為同類型的失語症,患者們會三三兩兩地由同1~2名音樂治療師進行小組治療。她將探索音樂治療的過程比喻為藥物研製的過程,「尋找出一種針對性的治療方式對應一種病症。」

張曉穎的治療對象大多來自住院部病人,由其主管醫生轉介而來,在開始治療之前她一直堅持詢問前來治療的患者或家屬一個問題:自費還是公費?

若音樂治療對該患者而言不是具有「唯一性」和「剛需性」的治療方式,且患者選擇自費,張曉穎會直截了當地告訴患者:「自費的話還是別來了。」她希望帶給患者實實在在的治療效果,因為這是將音樂治療推向剛需醫療行為最好的切入點。

北京和睦家康復醫院腦卒中患者通過彈奏樂器進行音樂治療。|攝影:楊喬

2016年7月8號,是音樂治療中心成立的日子。張曉穎清楚地記得這一天,為了這一天,她與同事們足足籌備了四年。開幕那天拍的照片一直被張曉穎珍藏著,她將此寫入了個人簡歷,「這是一件有標誌性意義的事」。她也清楚地記得剛剛進入醫院時,門可羅雀的診室和醫院裡大部分人的臉上寫滿了「不屑一顧」。

「音樂治療是剛剛起步的新事物,沒有打拚就沒有結果,任何專業的發展都是人乾出來的。」

成為音樂治療師

張曉穎的母校中央音樂學院是國內最早開始培養碩士和本科音樂治療專門人才的高校,在學校8年的學習與畢業後8年的臨床工作讓她深刻認識到,音樂治療是一門「學霸的專業」。「要有理性的思維與大量的多學科知識儲備,再與臨床結合才能站在科學的高度紮根於這個領域。」

剛剛成為音樂治療師15個月的盧望也有同樣的感受,2008年,盧望上大二,還是杭州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現為浙江音樂學院)裡一名普通的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主修小提琴。那時她第一次聽到「音樂治療」這個詞,從了解音樂治療到去年從美國研究生畢業,她花了9年時間成為一名音樂治療師。

研究生5年的時間裡,盧望既要學習音樂學、醫學、心理學等相關理論課程,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參與臨床實踐。「第二個學期,老師就放手讓我們出去實踐了。」她每周需要去兩家醫院或康復機構或老年中心,進行四次實踐訓練,每次單獨治療45-60分鐘。連著4個學期的實踐結束後,盧望會再次參與6個月以上的全日製實習。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治療專業開設至今十餘年,學製為本科5年(2018年開始為4年製),研究生3年。本科每年的招生名額為5名,2018年已增至12名。專業設立之初,便參照美國音樂治療協會的課程標準,給學生提供專業化的理論學習和職業化的臨床實踐,且全部採用英文教材進行教學。

「如果想要成為音樂治療師,就需要具備學科要求的全面專業訓練,要學專業課程,在音樂技能、音樂治療技術上完成訓練,也包括臨床實習。」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音樂治療中心主任劉明明對39深呼吸(ID:shenhuxi39)說。

溫惠子是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系音樂治療專業的一名學生,明年即將研究生畢業,目前在北京和睦家康復醫院兼任音樂治療師。她告訴39深呼吸(ID:shenhuxi39),學長學姐中有不少畢業後放棄成為音樂治療師的。學習時間長、難度大是一方面,收入和工作機會是另一方面。「出去教鋼琴可能比這個收入要高,也更輕鬆。」

與學習成本高相對應的是,現實中真正願意引入音樂治療的醫院少之又少,有業內人士向39深呼吸(ID:shenhuxi39)透露,很多認可音樂治療的醫院更願意培養有音樂愛好或音樂專長的護士和康復師學習音樂治療,而不是找一個專業的音樂治療師。

在許多發達國家,幾乎每個醫院都有一個音樂治療室。|圖:quanjing.com

「音樂治療離普通人還有多遠?」

「新事物的發展需要時間。」溫惠子、盧望、張曉穎、劉明明不約而同地說了這句話。

丨本文指導專家:

END

▼ 你的朋友正在看 ▼

86%的人選擇關注我

39深呼吸出品|如需轉載請在下方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請點個贊!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