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方臨床模擬練習-每日一案(第767期)

張某,女,72歲。有咳嗽夙疾,逢冬尤甚。常服氨茶鹼、甘草片以求緩減。近感冒發熱,咳嗽益劇,經西醫點滴、服藥一周,熱退而咳不止。老嫗形瘦神疲,咳嗽氣逆,痰少不爽。

胃納不馨,口苦,口渴欲飲,飲後頃刻即溲,大便乾秘,六日未行。望其舌,尖邊紅,苔白厚膩。診其脈,沉弦細略數。觸其腹,腹壁軟,左少腹微拒按。

處方:██。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大承氣湯(註: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楊某,男,37歲。間隙發熱十餘年,初一年一熱,後漸至一月一病,八月份竟發熱兩次。熱時體溫可達39.5℃~40.5℃,持續十許日。始住院,傳染病如傷寒、布魯氏菌病、肝炎、結核病檢驗皆呈陰性。CT肺,全消化道造影亦無異常發現。用抗生素、激素熱不退,遂作出不明原因發熱之診斷。

詢知發熱期少進飲食,三至七日可愈,病前有右褲膝疼痛、憋脹、發冷,失眠,兩三日不大便之先兆。今熱退七日,刻下無不適,唯求發熱不再。望其形體雖瘦,二目炯炯有神,舌質紅,苔膩微黃。診其脈沉滑有力,腹平坦,無壓痛。

十餘年反覆發熱,可謂頑疾矣。今日偵之,即使蛛絲馬跡癥狀亦搜覓無多,頗覺彷徨。三複思之,熱前二三日不便,陽明穀道不通,昭示邪在水谷之海;右髀膝脹痛,《經方實驗錄》「右褲有筋牽掣,右膝外旁痛」系大承氣湯症,加之脈滑有力,舌苔黃膩,遂診為胃家宿食發熱。遣大承氣湯下海攪龍,以盪其滯。擬:

大黃10g 厚樸10g 枳實10g 芒硝10g 一劑

二診:葯後下黑穢甚多,脈舌如前,為盡其邪,復原方一劑。

2008年3月19日,余自瓊歸,電話相詢,知其未再發熱。按:《傷寒論》241條:「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本案雖非六七日不便,然兩三日不便亦可視為腑氣壅塞;多食病期長,節食可速愈,明示熱源之多寡也,故斷為宿食。至於腹硬滿疼痛,不必一一悉具也。

原文複習

《傷寒論》第208條: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大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

《傷寒論》第209條:陽明病,潮熱,大便已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傷寒論》第213條: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莫再服。

《傷寒論》第214條: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一雲虛)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湯入腹轉運站矢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矢氣,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者,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傷寒論》第250條: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

《傷寒論》第374條: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各家論述

《金鏡內台方議》:證屬陽明者,皆為可下也,若大滿、大實者,屬大承氣湯。今此大熱,大便硬,未至於大實,隻屬小承氣湯也。以大黃為君,而盪除邪熱;以枳實為臣,而破堅實;以厚樸為佐使,而調中除結燥也。

《醫方考》:邪在上焦則作滿,邪在中焦則作脹,胃中實則作潮熱,陽乘於心則狂,熱乾胃口則喘,枳、樸去上焦之痞滿,大黃盪胃中之實熱。此其裡證雖成,病未危急,痞、滿、燥、實、堅猶未全俱,以是方主之,則氣亦順矣,故曰小承氣。

《傷寒附翼》:夫諸病皆因於氣,穢物之不去,由於氣之不順、故攻積之劑,必用行氣之葯以主之,亢則害。承乃製,此承氣之所由。又病去而元氣不傷,此承氣之義也;大黃倍厚樸,是氣葯為臣,名小承氣。味少,性緩,製小,其服欲微和胃氣也,故名曰小。三物同煎,不分次第,而服隻四合,此求地道之通,故不用芒消之峻,且遠於大黃之銳矣,故稱為微和之劑。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