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治療帕金森的葯怎麼吃?原來這直接影響療效

帕金森病是一種中老年人群中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患者的病情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惡化,雖然不致命,但影響患者的工作能力及生活質量。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老年神經專科主任陶恩祥教授指出,患者需要長期進行藥物控制癥狀,臨床上很多患者卻不知道什麼時候吃最好?早上還是晚上?是飯前吃藥好,還是飯後吃藥好?

老年人尤其要小心留意有沒有出現帕金森病症

手抖並不一定是帕金森

說起帕金森病,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不停顫抖的手,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帕金森病不一定都是「抖」,「抖」也不一定是帕金森病。

陶恩祥教授介紹,帕金森病是由於大腦黑質多巴胺神經元的病變引起分泌的多巴胺減少而導致。多見於中老年人,年齡越大,患病的風險越高。帕金森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肢體震顫、動作遲緩、肢體僵硬等運動癥狀,除運動功能障礙外,患者還有嗅覺減退、便秘、睡眠行為異常和抑鬱等非運動癥狀。

他進一步解釋,帕金森病的典型震顫叫做靜止性震顫,即安靜狀態下手腳發抖,活動的時候停止,精神緊張的時候抖得比較明顯,睡眠中消失,多從一側的手或者腳開始,然後再發展到另外一側。像有些人拿著茶杯手才會顫抖,這是運動性震顫,不能確診為帕金森病。

他強調,還有很多疾病會引起手抖的癥狀,常見的比如特發性震顫、多系統萎縮等,在臨床上這些疾病都容易和帕金森病混淆,需要擁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生進行耐心細緻的檢查,才能準確地進行鑒別。

帕金森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肢體震顫、動作遲緩、肢體僵硬等癥狀

治療帕金森病,推遲OR儘早用藥?

一旦確診為帕金森病後,臨床上有些醫生認為該推遲幾年用藥,因為帕金森藥物有3-5年的「蜜月期」,「蜜月期」過後藥效下降,故晚點用藥更利於患者遠期療效,真是這樣嗎?

陶恩祥教授介紹,藥物治療是帕金森病的常規手段,左旋多巴類藥物作為帕金森病治療領域的基礎用藥,但並不能使患者的癥狀得到長久緩解,因為藥物療效較好的「蜜月期」一般只有3-5年,當「蜜月期」過後,少數病人逐漸出現開關現象(突然在不可預料的情況下不能活動和突然行動自如)、異動症(頭面部、四肢或軀乾的不自主舞蹈樣)等癥狀。但是多數病人經過有經驗的帕金森病專家藥物調整,可以在15~20年維持良好的療效和生活質量。

他指出,對帕金森患者推遲藥物治療,等於放棄了前幾年的有效治療。如果推遲用藥,病人得不到有效控制,致使肌肉萎縮、軀體變形等情況出現。所以,刻意延緩藥物的使用對預防帕金森病運動併發症的發生並無顯著意義,我們一定要摒棄帕金森病到癥狀嚴重時才開始藥物治療的觀點,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病人服藥的方式、時間直接影響藥效

服藥方式會直接影響藥效

帕金森病具有慢性進展性的特點,需要進行長期的管理。其中病人服藥的方式、時間直接影響藥效。陶恩祥教授給出以下建議——

一、藥物服用的時間問題。左旋多巴類藥物要求空腹吃最好,飯前1小時或飯後1.5小時吃,不要與飯一起吃,因為食物裡面的蛋白質會影響它的吸收,效果會變差。

二、藥物不能隨便停。左旋多巴類和多巴胺受體劑兩類藥物不能同時突然停,長期服藥,突然停葯會有惡性綜合征的風險。但是僅僅停用其中一類,不會有這種風險。所以,平時多注意看看藥物是不是快吃完了,提前買好。

陶恩祥教授稱,為了能夠按時服藥,建議患者做一個服藥時間表。第一列記上該吃的藥物名字,後面根據一天吃幾頓,寫上每頓吃藥的時間和劑量,然後定上鬧鐘,這樣就不容易搞錯了。最後一列還有一個備註,如果出現什麼不舒服,幾點發生的,你都可以記下來,每一兩個月看一次醫生,你把這張表拿出來,醫生就可以根據它來幫你調整用藥。

提醒:

廣東省現有幾十家醫院開設帕金森專病門診。據了解,廣州市的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廣州軍區總醫院等醫院均有開設。

文/羊城晚報記者 余燕紅

圖/視覺中國

歡迎轉載,註明出處!

(責編:余燕紅)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