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方臨床模擬練習-每日一案(第763期)

張某,男,35歲。感冒半月余,每上午十時許,惡寒發熱,寒多熱少:骨節酸楚,至子夜汗出熱退。次日依然,周而復始。服解熱止痛片得汗出,汗後僅舒快一時,繼而又熱。體倦乏力,食欲不振,微有噁心,大便日行一次,舌淡紅少苔,脈象沉緩。

處方:██。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小青龍東加味(註: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趙某,26歲。新產滿月,由並返忻,途中感受風寒。倦怠神疲,日漸消瘦,遷延已逾月余。望其面色萎黃,略顯浮腫,形態畏冷,時已至夏,頭仍雙巾。舌質淡紅、苔白滑。詢知惡寒,無汗;夜間鼻塞,咳喘氣短,痰涎清稀,且泛白沫。胃納不馨,時嘔吐清水,二便尚正常。診得脈象沉細。

觀其脈症,知為風寒束肺,支飲停結。治宜辛溫發散,宣肺化飲,庶免傷風失醒成癆之慮。擬小青龍東加味:

麻黃6g 桂枝6g 白芍6g 甘草4.5g 半夏10g 茯苓10g 細辛3g 五味子3g 生薑6片21劑

葯後汗出津津,當晚咳嗽大減,二劑後咳逆全止。患者得隴望蜀,因乳汁不足,要求同治,遂擬六君子東加味治之。

解說:臨床有久咳不愈者,雖無惡寒發熱之表證,但喉癢即咳,咳痰不爽,日輕夜重,口渴不思飲,或喜熱飲,舌苔白滑,脈弦緊者,小青龍湯證也,切不可早用寒涼,冰伏其邪。

原文複習

《傷寒論》第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傷寒論》第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各家論述

《傷寒明理論》:麻黃味甘辛溫,為發散之主,表不解,應發散之,則以麻黃為君。桂味辛熱,首草味甘平,甘辛為陽,佐麻黃表散之,用二者所以為臣。芍藥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溫,二者所以為佐者,寒飲傷肺,咳逆而喘,則肺氣逆。《內經》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故用芍藥、五味子為佐,以收逆氣。乾薑味辛熱,細辛味辛熱,半夏味辛微溫,三者所以為使者,心下有水,津液不行,則腎氣燥。《內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是以乾薑、細辛、半夏為使,以散寒水。逆氣收,寒水散,津液通行,汗出而解矣。

《醫方考》:青龍者,東方木神,主發育萬物,方以發散為義,故名之。

《醫學衷中參西錄》:仲景之方,用五味即用乾薑,誠以外感之證皆忌五味,而兼痰嗽者尤忌之,以其酸斂之力甚大,能將外感之邪銅閉肺中永成勞嗽,唯濟之以乾薑至辛之味,則無礙。而愚近時臨證品驗,則另有心得,蓋五味之皮雖酸,其仁則含有辛味,以仁之辛濟皮之酸,自不至因過酸生弊。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