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多家互聯網中介陷關停、被收購、盈利困境

在傳統中介贏得市場佔有率並開始上調中介費的時候,“傭金只要0.5個點”的互聯網中介卻銷聲匿跡了。創意圖片/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愛屋吉屋和平安好房關停;Q房網和好屋中國分別賣身;房天下和房多多面臨著營收和利潤下降

曾經的互聯網中介巨頭沒能撐過2019年的元宵節,便像煙花一樣,悄然隕落了。

2月18日,愛屋吉屋官網、APP停止運營,其官網頁面顯示為“一樓房東”,且頁面無法點擊。與此同時,愛屋吉屋APP也顯示“伺服器迷路”。

而據新京報記者梳理,“迷路”的不止愛屋吉屋這一家明星企業,互聯網中介都迷失在自己曾經的喧嘩夢想中。但是,如今,黃粱一夢終成空,隨著資本浪潮的退去,互聯網中介已經告別了當初“第一”的夢想。

從各種“第一”到漸漸隕落

曾經,互聯網中介最擅長講“動聽的故事”:房多多自稱是全國第一家移動互聯網房產交易服務平台,吉屋的自我介紹是中國第一家新房垂直搜索平台,愛屋吉屋則是全國第一家線上線下整合的專業房地產中介公司……

如今,曾經號稱“第一”的地產中介平台都漸漸隕落,據新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包括愛屋吉屋、房多多、平安好房、Q房網等8家互聯網中介公司,其中,愛屋吉屋和平安好房已經關停;Q房網和好屋中國分別賣身國創高新和明牌珠寶;而房天下和房多多則面臨著營收和利潤雙雙下降的現狀。

曾經輝煌,如今暗淡。回顧其發展史,可以明顯看出2014年至2015年是互聯網中介的黃金時代,資產的熱錢湧向互聯網中介行業,新興的公司以各種各樣的好故事來吸引投資者的目光。

互聯網中介憑借資本扶搖而上,以低傭金的方式吸引客戶,2015年,愛屋吉屋的二手房交易達到2400多套,僅次於鏈家的4000多套,排名上海第二。同樣,2015年,平安好房的銷售額達到1513億元,互聯網金融產品首付貸的規模達到180億元。

然而,在兩三年內卻顯現出難以持續盈利的困境。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房天下為例,2014年,房天下宣布從信息平台向交易平台轉型,當年,創下2500億元交易額,但是,隨後的2015-2017年,房天下營收增速放緩,甚至一度陷入虧損。2017年,房天下宣布轉型失敗,重新回歸開放平台。

僅僅為了賺快錢?

通過梳理可以明顯發現,互聯網中介的興起和消亡與資本的推動息息相關。

循著資本的嗅覺,互聯網中介不像是顛覆者而是套利者。以愛屋吉屋為例,“‘乾掉鏈家,顛覆整個中介行業’只是個噱頭”,在行業資深人士,薜荔房互機構創始人,房地產和互聯網研究院院長相國良看來:“愛屋吉屋不是一家為了改造行業而創立的企業,採用的不過是高薪高提成挖來經紀人、低傭金虧損補貼購房者所謂‘O2O創新模式’,這種操作手法和模式與賺錢後就快速賣掉的資本運作邏輯一脈相承。”

熟悉行業的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首席分析師張波分析稱:“互聯網的‘燒錢模式’,在房地產的應用就是補貼傭金的方式,以達到快速佔領市場,而模式本身就存在較大問題,客戶的留存率極低,短期重複使用幾乎不可能,因此期望借助這一模式取得成功的互聯網中介平台也往往會走向失敗。”

而互聯網中介宣稱的“高投入、低回報”的模式也難以行得通。為了獲取房源和客戶,互聯網中介耗費大量的人力成本和行銷費用才換來成交額的短暫提升。

比較明顯提升的是人力成本,同樣以愛屋吉屋為例,其員工從2014年不到3000名,快速達到2015年的13000名。

相信唯快不破的互聯網中介利用高薪將傳統經紀人的房源和客戶資源吸引到線上,業內稱之為“飛單”,也是互聯網中介市場擴張的原因,而這更難與真正的顛覆行業相關。

難以行得通的“去門市化”

互聯網中介能夠顛覆傳統的中介一則最大的特徵就是去門市化。對互聯網中介而言,去門市化是一種互聯網模式,可以減少門市組建從而降低擴張成本。

對此,相國良分析稱:“從房源和獲客角度來看,去門市化行不通。房地產交易有兩個環節很重要,一個是房源,另一個是信任,而這兩者都和線下實體店密不可分。二手房作為信息服務行業,房源和客源的需求獲取是最基本前提。客戶來源無非兩種,空中的媒體廣告拓客,地面的渠道終端拓客。傳統的中介依靠的是地面網絡、社區門市網絡的拓客方式。”

由於沒有實體門市,網絡中介需要用大量的地推人員和海量的廣告推廣才能實現中介行業最主要的信息收集,綜合成本遠高於門市從業者。

鏈家創始人、董事長左暉曾算過一筆账證明門市並未增加成本,以北京鏈家為例,其實門市成本攤到每個經紀人身上隻多了500元,門市(開支)總體份額佔鏈家收入的不到8%。而門市也有其獨特的“雙重價值”即對外價值和對內價值。

相國良也認為:“對外而言,門市構成了一個線下‘鏈家網’,而且形成了一種‘麥當勞式’的存在,人們在買房、賣房或者租房時,很難不去鏈家問一下。對內而言,鏈家的門市則為經紀人提供了一個開展業務、接受培訓以及精神建設的場所,是一個‘辦公室+學校+教堂’的集合體。”

意識到門市的重要性,愛屋吉屋從2016年上半年開始線下開店,但是一切都太晚了。

交易特點決定顛覆難

近幾年,零售、外賣等行業被互聯網跨界者所顛覆,為何到房地產行業卻僅僅是“曇花一現”?

在業內人士看來,愛屋吉屋等互聯網平台的在線賣房低傭金模式,並不可持續。“傭金只要0.5個點”,甚至“本地租客傭金全免”,由於房地產低頻交易的特性,用戶沒有絲毫的忠誠度,流量也無法沉澱、保存和轉化。

張波認為:“房地產交易具有低頻、非標、大宗的特點,即使是租賃依然有著低頻、非標特點,因此蘊含著重線下的明顯特點,線上可以提供的是無限接近線下的場景,因此完全用線上取代線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並不現實,主打用互聯網線上方式完全顛覆線下,在當下注定難以成功。”

就連互聯網中介引以為豪的大數據庫也沒做過線下傳統的中介行業。據艾瑞數據,2018年8月,房多多APP月獨立設備數為73萬台,而安居客、房天下、鏈家、貝殼找房分別以742萬台、369萬台、314萬台、101萬台領先於房多多。

“如果互聯網中介公司沒有核心的價值和資源,它根本沒有出路。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中介完全是有替代性的。”中原地產分析師盧文曦分析稱。

在互聯網中介消亡的同時,另一面以鏈家和中原為代表的傳統中介卻仍然屹立潮頭,他們的擴張邏輯是“擴張門市-搶佔資源-佔有市場-提高費用”。以鏈家為例,近年來,鏈家在全國已經擁有8000家以上的門市,以線下擴張搶佔市場蛋糕,使得房源和客戶資源快速聚攏。在市場佔有率集中的情況下,傳統中介甚至敢於調高中介費來彌補規模擴張。

目前,這種模式雖然成功贏得了市場佔有率,但是門市和人員大量的、持續的投入是否能夠長久還需市場的驗證。

遺憾的是,在傳統中介贏得市場佔有率並開始上調中介費的時候,“傭金只要0.5個點”的互聯網中介卻銷聲匿跡了。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徐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