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歷史學家李學勤逝世,曾提出“走出疑古時代”口號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辛德勇今晨透露,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辭世,享年86歲。

對古文字、古代歷史、古代文明的研究伴隨李學勤一生。他先後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等職務。李學勤夫人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他從來不買文物,家中沒有一件古董。

李學勤1933年出生於北京,他從小愛讀書,經常不吃早飯或者午飯,省吃儉用買書來讀。據《光明日報》報導,中學時,李學勤就曾聽人說,最難學的是甲骨文,這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於是,他開始留心甲骨文,一有時間就到位於文津街的北京圖書館自學甲骨文。20世紀50年代,李學勤到清華大學讀書,他的同學錢耕森等人曾應邀去他家玩,對其藏書之豐富印象深刻。錢耕森回憶道:“參觀他的書房時,我們無不感到很驚奇!只見四壁都擺著一排書架,每個書架上都擺滿了書,幾乎全是中外古今的學術名著。因此,它並不像一個中學生的書房,也不像一個剛進大學的低年級的大學生的書房,倒像是一個研究生的書房,甚至倒像大學裡一個年輕的老師的書房呢!”

李學勤原本就讀於清華大學哲學系,他在甲骨文領域自學成才,以胡厚宣的《五十年甲骨論著目錄》為線索,把其中提到的中外甲骨學論著全部閱讀了一遍。在20世紀50年代,他在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參與了《殷墟文字綴合》的編寫。50年代後期,他到歷史研究所工作,並在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侯外廬的指導下,不斷培養自己研究和看待問題的理論高度。

到70年代,李學勤提出了殷墟甲骨分期“兩系說”,即把甲骨分類跟甲骨斷代分成兩個步驟來進行,這是甲骨斷代研究方法上的重要進展,由此形成了被稱為“兩系說”的分期新說,李學勤力圖用“兩系說”取代傳統的分期斷代法。在他提出新說後,甲骨學界對此展開了熱烈討論。

1992年,李學勤提出了“走出疑古時代”的口號,圍繞這個口號,他也提出了“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對古書的第二次反思”、“重寫學術史”等相關命題,使得“走出疑古”成為了一種思潮,在學術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此前,顧頡剛等“疑古派”對中國古典文獻表示徹底質疑,他們把從三皇五帝講起的中國五千年歷史砍了一半。在李學勤看來,“疑古思潮”的先輩們對若乾古書提出的懷疑有些不適當或者不必要,這樣會造成一種偏向,導致很多古書研究中出現“冤假錯案”。所以,他認為,“我們要講理論,也要講方法。我們把文獻研究和考古研究結合起來,充分運用這樣的方法,將能開拓出古代歷史、文化研究的新局面,對整個中國古代文明作出重新估價。”也是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之下,1996年,李學勤擔任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兼首席科學家,將中國有據可依的歷史年代,向前推進了兩千多年,一直推到夏代初年。他還提出,過去,中國古代文明的歷史因為西方國家的偏見而被貶低,“對那些被貶低的中國古代文明加以糾正,是我們歷史學者的責任。”

2008年,散落於香港的戰國時期珍貴竹簡入藏清華大學,被稱為“清華簡”,它們的下葬時間是戰國中晚期,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前,內容多為“經”“史”類典籍,因為“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而備受矚目。在李學勤生命的最後幾年,他把大部分精力投注到這2500多枚國寶中。從2010年開始,李學勤和他的團隊以每年出版一輯的速度公布清華簡的內容。在《走近清華簡》一書中,他說:“清華簡讀起來太激動,一天之內不能看太多,否則心髒會受不了。”這樣通俗易懂的語言也讓公眾意識到了清華簡的重要性。

李學勤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在同輩學者,他以視野開闊、學識淵博、善於利用新發現及海外的考古材料、國外漢學研究成果和多學科結合治學而著稱。他很喜歡用一句俗語“一些的一切,一切的一些”來說明自己的治學體會——“一些的一切”指學什麽東西就要對這個領域已有的一切都懂,“一切的一些”即對其他領域的知識也都應懂一些。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