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戊戌立冬 冬行夏令

今年11月7日(農曆戊戌九月三十)19點31分,太陽到達黃經225度,北半球進入了二十四節氣的立冬。在經歷過戊戌年四季交響樂的春生、夏長、秋收三個樂章之後,我們終於迎來了最後一個樂章——冬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中醫聖典《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講:「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chè),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這段話主要是講,冬三月是「閉藏」之季,流動的水結成了冰,北方的大地凍得開裂,人的陽氣已經收斂在體內。因此,在冬季,最重要的身心用事原則就是養藏陽氣。時令養生人要注意以下幾點:

1

早臥晚起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古人和諧自然,與太陽同步。以北京時間北京地區為例(京外地區計算時差),「早臥晚起」是指19點準備睡覺,次日早晨5點起床。冬三月按此時間作息,會令人陽氣與太陽同步,這是古聖先賢的大智慧。

必待日光,是說人們應等太陽升起後再出門活動。老年人可於風和日麗之時外出散步,或者於室內透過玻璃窗接受陽光,做到「不見日光不出門」。

2

藏 心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心屬火。夏主火,冬主水,水克火。火在夏而旺,在秋而囚,在冬而滅。故冬季對心臟不利,是心臟病的易發季節。冬三月,人應該多關愛自己,安靜內斂,不去張揚,自得其樂,每日都能感受到心陽藏有所得。這不僅能夠避免寒邪的傷害,還可為來年春生養精蓄銳。反之,若任由神馳魂飛,便會動搖心氣的根本,埋下隱患。

3

去寒就溫

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

立冬之後的養陽之要在於遠離寒濕,親近溫暖。人們在冬季要注意防寒保暖,重點是保護頭和脖頸,出門戴帽子、圍巾,防止寒氣侵襲。

同時,冬季不應出汗,否則陽氣會迅速散發。汗為心之液,在內為血,在外為汗。心為火,潛藏於冬。冬天若泡熱水澡,運動大汗,導致心陽外泄,則陽不居陽,鴉佔鵲房,陰陽交換,陽出陰進,寒邪入心。

同時,冬三月盡量不要按摩。《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講:「冬不按蹺。」(蹺qiāo,按摩)這是因為人的陽氣在冬天如同北方的草木「休眠」一樣,藏在身體深處,等待春天溫暖之時生髮。如果在冬季提前擾動陽氣,使之外泄,到春夏萬物生長之時,會因陽氣匱乏而生病。

所以,在這段時間,人要有「護陽」的意識,避免擾動陽氣和導致出汗的行為,防止陽氣被「亟奪」。

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以上三點,就是順應冬季、養護收藏人體陽氣的法則。相反,冬主腎,如果冬天不收藏,腎水精氣匱乏,待到春季萬物生髮時,便會出現肌肉痿軟無力,氣機閉滯逆亂的情況。這都是冬季沒有儲存足夠「養分」,水無力生木的結果。

冬藏之道雖年年如此,但六十甲子的六十個冬季也各有特點。依照 「五運六氣」之理「去有餘,補不足」,天人相應,使身心平衡,是時令養生的特別之處。

戊戌立冬至小雪半個月是「冬行夏令」,白天相對溫暖,夜裡較為寒涼,晝夜溫差過大,人易感冒生病。而戊戌小雪至大寒兩個月,北半球將進入一年六步氣的「終之氣」,由「太陰濕土」當令,氣候轉為陰寒濕冷。

因此,希望時令養生人在立冬至小雪半個月,順應冬藏之道,以陽氣飽滿的身心狀態迎接戊戌終之氣。

———— / END / ————

文字原創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感謝關注道心語境

微信號:daoxinyujing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