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專家建議黑木耳最好冷藏泡發 健康飲食要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圖片源自網路

黑木耳中毒事件發生後,我省醫學專家、疾控專家相繼對該事件來龍去脈進行了解讀和實驗。前期報導可參見:

吃了涼拌黑木耳一家三口中毒倒下 7歲女孩多臟器衰竭

黑木耳中毒後續 疾控部門對患者家乾木耳浸泡實驗結果意外

目前專家已經確認,黑木耳中毒事件的元兇鎖定為米酵菌酸。省疾控專家介紹說,產生米酵菌酸的椰毒假單胞菌最適合生長溫度37°C,最適產毒溫度為26°C,夏秋季溫度高的時候容易發生該類食物中毒。

因此,浙江省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的孫亮主任醫師特意提醒民眾,在炎熱的夏季,黑木耳可以在冷藏條件下泡發。

從該食物中毒事件中,大眾該反思哪些問題呢?

浙江省疾控中心衛生理化檢驗學高級專家徐小民博士在該事件發生後,第一時間進行了大眾科普,希望讓公眾進一步了解致病菌產生的原理,將一些常見的食物中毒提醒告訴公眾。

徐小民博士說,儘管現在的檢測技術已經很先進了,但還是有很多中毒事件我們沒法找到致病的毒素。就比如近幾年出現的小龍蝦橫紋肌溶解症,只知道中毒癥狀,但還不知道致病的毒素。知道了癥狀醫生可以對症治療,不知道毒素就沒法開展有針對性的預防與預警。

「這次能為黑木耳「伸冤」,關鍵是我們通過實驗室檢測明確了米酵菌酸這個致病因素,從而也明確了我們後續做的模擬浸泡試驗所要尋找的目標毒素,使得我們能很明確的告訴大家,在良好的衛生條件下,即使浸泡5天,都沒有發現毒素。」

毒素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如何預防甚至杜絕此類中毒事件的發生?

徐小民博士說,這也是預防醫學領域的專家下一步想要搞清楚的問題,需要化學、微生物學甚至毒理學等多學科的聯合突破,並不是通過一次科普就能搞清楚的。

從有關於黑木耳引起的多臟器損傷的中毒事件發生到我們這次最終明確致病因子,中間經歷了近10年的時間,相信明確致病因素後,下一步尋找產毒原因的時間能大大縮短。

除了黑木耳,還有哪些食物可能被米酵菌酸或者其它生物毒素所汙染?

「這個問題涉及產毒生物跟毒素的生活習性,每種產毒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比如黃曲霉毒素的產毒菌比較喜歡爛花生,米酵菌酸的產毒菌比較喜歡腐敗變質的木耳、銀耳和發酵米面製品。」徐小民博士說,良好的「生活習慣」,使得它們不會越位或跨界,比如黃曲霉毒素不會出現在新鮮花生中,米酵菌酸也不會出現在短時間浸泡的木耳中。

因此,保持良好生活衛生習慣,不給食物以腐敗變質的機會,這樣,我們就不可能與這些生物毒素有見面的一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