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功能性消化不良與幽門螺桿菌相關性研究進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指的是起源於胃十二指腸,以腹脹、腹痛、腹部灼燒感、早飽等為主要臨床癥狀持續、反覆發作的一組臨床胃腸功能異常癥狀。調查數據顯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率約在19%~41%之間,可發生於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的人群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病程長、易複發、難以緩解等特點,部分患者每年中可有半年以上的時間出現病變相關癥狀,對其生活品質造成嚴重影響,而且醫療費用高,給家庭帶來較大的經濟負擔,其可能隨著病情的進展對機體代謝或者其他組織結構功能造成不良影響,誘發代謝性疾病或者器質性系統性疾病。但是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機制並不十分明確,幽門螺桿菌感染作為一種可能的致病誘因,其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發揮的作用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療中是否需要接受幽門螺桿菌根除處理等都有較大的爭議。本文主要結合相關文獻研究結果,對功能性消化不良與幽門螺桿菌之間的關係進行簡單分析,並對其研究進展進行總結。現報告如下。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致病誘因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致病誘因總結

目前國內外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認為,其致病誘因較多,遺傳因素、飲食因素、環境因素、社會心理學因素、生活方式、胃功能異常(胃動力異常、胃酸分泌過多)、內臟高敏感性以及幽門螺桿菌感染等都可參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發生發展。不同因素對疾病進展的影響不同,其中,胃動力異常、內臟高敏感性兩個因素被認為疾病癥狀的直接因素和表現因素,而其他相關因素則可通過自身機制或者互相影響對胃動力進行調節,並影響內髒的敏感性。幽門螺桿菌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其可存在於胃黏膜上皮細胞表面,並誘發胃上皮黏膜層的慢性炎症。

總之,這些因素之間彼此存在較為密切的聯繫,在疾病的發生、發展中可以發揮相互作用,共同參與疾病的變化進程,但其病理生理學機制仍待進一步研究。

2

幽門螺桿菌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發生發展中的作用

幽門螺桿菌誘發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途徑很多:

幽門螺桿菌感染後可以誘發胃酸分泌增加,與未合併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相比,其胃酸分泌量可增加2.5~6倍。同時,胃泌素分泌也會相應升高,而胃黏膜生長抑素的水準曾出現下降的影響,特別是在餐後出現不適癥狀的患者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幽門螺桿菌感染可通過炎性細胞大量浸潤導致胃黏膜損傷,從而進一步導致消化不良癥狀的出現。其作用機制在於幽門螺桿菌感染後,胃黏膜組織中的多種細胞因子(包括 IL-18、 IFN-γ以及可溶性 Fas 配體等)的水準顯著升高,上調的 IL-18 及被激活的 IL-1β 轉化酶等可以參與 Th1 應答調節,對胃黏膜進行損害。

幽門螺桿菌感染可刺激胃中與降鈣素、血管活性腸肽、P物質等有關的肽免疫反應神經元的水準升高,促進胃排空延遲、導致疼痛產生,並誘發胃容受性擴張不良。

幽門螺桿菌感染可通過影響腦-腸軸的調節作用,使得胃腸道的感覺功能、運動功能、分泌功能以及免疫功能等發生變化,胃部的肥大細胞是連接神經與免疫機制的中間環節,也被認為是腦-腸軸的終端效應器,而幽門螺桿菌感染可刺激胃體、胃竇等部位肥大細胞增生,進而對腦-腸軸功能造成影響,導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生。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小鼠模型研究中發現,慢性、持續性幽門螺桿菌感染可使其肌肉中特異性分子 TNA 的表達水準下調,而組蛋白脫乙醯基酶 4、血清反應因子的表達水準上調,進一步對胃部結構功能造成影響,表現出胃肌肉層增生,且胃排空功能障礙。

幽門螺桿菌清除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療中的作用

儘管幽門螺桿菌感染到底是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發病的原因尚存爭議,但諸多文獻研究都確認,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中,合併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可佔所有患者的40%~60% 之間, Miwa H 等的研究中對3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與27例健康志願者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以及電子胃鏡檢查結果進行了比較,發現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幽門螺桿菌檢測陽性率(58.33%)顯著高於健康志願者;同時,其胃竇黏膜中肥大細胞的檢出數量也高於健康志願者,肥大細胞脫顆粒增多提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感覺敏感性高,且伴胃動力障礙,其變化規律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率一致,提示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肥大細胞脫顆粒的增多可能存在一定關係。從治療上來看,馬冰芬等的研究將72例幽門螺桿菌檢查結果呈陽性的患者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成了兩組,分別是抗幽門螺桿菌治療組、質子泵抑製劑治療組,結果可見抗幽門螺桿菌治療組患者治療後的幽門螺桿菌清除率可達 91.67%,同時其上腹痛、餐後飽脹、早飽以及上腹燒灼感等主要癥狀的根治率均顯著高於質子泵抑製劑治療組,特別是餐後飽脹、早飽的根治率均在 80%以上,效果明顯更優,提示對於幽門螺桿菌感染陽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通過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可以大大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

綜上,幽門螺桿菌作為消化道中存在的主要致病細菌,其本身及其代謝產物都可對胃腸道結構功能產生較為嚴重的影響。對幽門螺桿菌檢測陽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而言,針對幽門螺桿菌的根除治療對於患者癥狀改善,治療效果的提高都有確定的效果。國外研究發現,通過短期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可以獲得與長期維持性質子泵抑製劑(或促胃動力葯)應用相似的治療效果,從成本效益、時間效益上說,短期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明顯更優。同時,幽門螺桿菌的根除治療還有利於胃黏膜活動性炎症的消除,避免胃黏膜萎縮和腸化生的進展,預防消化性潰瘍的發生,對於降低胃癌發生風險也有一定價值,遠期效果好。

討論

我國發布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指南中推薦某些合併慢性胃炎或者幽門螺桿菌檢測陽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的患者實施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認為其有利於患者癥狀的長期改善。從相關文獻研究來看,對合併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實施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有其理論和實踐支持,具體臨床治療中,可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個體化治療方案。

作者:程毅東 廣西賀州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

來源:程毅東. 功能性消化不良與幽門螺桿菌相關性研究進展. 世界最新醫學資訊文摘. 2017.17(26):67-68.

關注消化界,海量專業知識等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