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聽說你的「肝」和「胃」關係不好,經常打架?(有乾貨)

導讀:「天人相應」的思想早在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巨作《黃帝內經》裡已有明確記載。臨床用藥也要和四季氣候變化相適應。接下來看看葉天士是如何理解肝胃不和之證的。

原文葉氏醫案存真

脈弦,舌白,吐涎,食入膈上即湧出,自述由動怒得之,春病至霜降不愈,心中反痛,以肝病犯胃治法。


金鈴子延胡索良薑茯苓

炒半夏砂仁殼

疏注彭憲彰注

脈弦,知為肝旺;舌白吐涎,知胃陽衰弱而夾飲邪。

胃陽既弱而夾飲邪,加以病人動怒於陽氣初生之時,是以肝陽亢逆犯胃,以致胃不和降,食入膈上即湧出也。肝之所以犯胃者,因肝為剛臟,內寄相火,肝之經脈夾胃,上貫膈,故肝氣常趁胃虛而犯之。

病延至霜降不愈,心中反痛者,因秋涼而胃陽愈見不振,肝愈放縱而乘之,故增心中反痛。

葉氏每治肝胃不和之證,「若肝陰胃汁已虛,肝火熾盛,風陽擾胃,立法忌剛用柔」「若肝陰胃陰未虧,肝陽亢逆犯胃,用藥則遠柔用剛。」

本案無肝陰、胃陰虧損之象,故立法用剛遠柔。因肝陽沖逆犯胃,故參以苦寒之品泄熱平肝。

讀此案後,可見醫生於臨診之際,不但應重視脈因證治,即四季之氣候變化,於疾病有密切關係者,亦當留意。

方解

此乃足陽明、厥陰經之葯。

因肝陽沖逆犯胃,故用金鈴之苦寒瀉熱,延胡之辛苦利氣,二者合用以平肝,肝平則肝陽自不沖逆犯胃,即無食入湧出及心中反痛之患矣。胃氣主降,能降則和,今胃陽衰弱而夾飲邪,故用半夏之辛燥、茯苓之甘淡,二味合用以和胃蠲飲;良薑之辛熱、砂仁之辛香,二味合用以暖胃調中。

胃既和暖,飲邪既散,自無舌白吐涎之證矣。肝氣平,飲邪散,胃陽復,則肝胃豈不兩和?

名家簡介

彭憲彰(1917—1989),又名德錫,四川省仁壽縣人。著名中醫內科學家。出生於中醫世家,功底深厚,學驗俱豐。擅長治療內科雜病,辨證靈活,善用經方,每於平凡之中見奇效。其用麻杏石甘東加減治療遺尿的經驗,被譽為活用經方的典範。

本文來源於《彭憲彰葉氏醫案存真疏注》。

……以下是廣告時間……

給大家推薦《彭憲彰葉氏醫案存真疏注》,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

內容推薦

彭老對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學術思想的研究造詣頗深,他從《葉氏醫案存真》的驗案中於個人有所體會者選出一百案,引用《內》《難》仲景及漢代以下諸名家之說,以及《臨證指南醫案》等文,融會己見,用淺顯文體,加以疏注、解釋,暢發其中奧義,以資後學借鑒。其中還穿插彭老平時利用葉氏之方法治病而收效顯著的典型病案,可謂相得益彰。

(掃描可直接下單)

END

本文由中醫出版公眾號原創發表,最終解釋權歸本文原作者所有。本文來源於《彭憲彰葉氏醫案存真疏注》。

投稿及顧問郵箱[email protected]

覺得不錯請點贊!

點閱讀原文,一鍵下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