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31

俠醫世家導讀:我們學《傷寒論》不能死記硬背裡面的藥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張仲景的辯證思維,以及他對症組方的思維邏輯,只有領悟到他的思維邏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張仲景一樣的中醫。

原文:

71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豬苓 十八銖(去皮) 澤瀉 一兩六銖 白朮 十八銖 茯苓 十八銖 桂枝 半兩(去皮)

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註解:

從這一條開始,以下幾條都是在講五苓散。這也是臨證很常用的方子。

這一條講了兩種渴證,一種是大汗出後胃中乾的渴,這種渴只要喝點水就好了。要少喝,因為很渴的時候不要喝太多,容易傷脾胃,很餓的時候也一樣,所以「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中醫講人體都講個適度。反觀醫院裡面,只要一進去,不管大人和小孩,一天往身體裡吊好幾瓶水,且不管吊的是什麼,這個方式本身就是很有問題的。

另一種渴是胃裡有濕氣的渴。有濕氣為什麼還會渴?因為水濕囤積不氣化,也就供應不到身體的各個部分,自然就會渴。這種渴是更常見的。在臨證上因為缺水的渴其實很少,因為渴了我們自然就會喝水,所以多數的渴是水濕囤積。現在的醫生一見渴證就用麥冬,生地黃滋陰,反助其濕,這是不對的。

五苓散的方證,後面還有更詳細的講解,這一條講的是「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

脈浮和微熱是有表證,有表證用桂枝。很多人會問,那沒有表證是不是就可以不用桂枝呢?不能這麼理解,因為水濕的氣化是往體表氣化的,桂枝是走體表大循環的,不用桂枝如何能氣化水濕?再說,對於表證不能這麼狹隘地去理解,不是發熱體痛有感冒癥狀才是有表證。我們前面說過,人體其實有很多慢性的表證,比如頸肩痛,腰痛,肌肉痛,浮腫,頭暈頭痛,汗出異常,低熱,諸如此類都是。很多人對經方裡很多方子都有桂枝不理解,其實表證的體現形式遠比我們想像的寬泛。

五苓散的主證是「消渴」。消渴就是總想喝水,喝了又渴,也就是說胃裡頭雖有飲,卻不寒,還有點微熱,如果胃裡頭寒的話,是渴而不欲飲的。

胃裡頭微熱,說明氣化能力還不太差,所以這個方子相比苓桂術甘湯,桂枝用的少,只有半兩;白朮用得也少;只有十八銖。茯苓和白朮等量,關鍵是另加了兩味偏寒的淡滲葯:澤瀉與豬苓。

澤瀉和豬苓的性味是淡而鹹寒的。淡說明沒有粘稠物質而有下滲之力;寒也是下行的,能走腎開水道。這兩味葯微寒,所以適合微熱的濕證。豬苓比澤瀉更偏寒些,作用也更偏下。後面有個治下焦濕熱的方子豬苓湯,就是以豬苓為主葯的。在五苓散裡,澤瀉的用量最大,近兩倍於其它葯的劑量。

五苓散的方義是重用向下淡滲利水的葯,輕用氣化葯。也就是說這種水濕囤積是以水濕不下行為主的。水濕下行了,等於是北窗開了,南風也就進來了,無須重用桂枝,表氣也就能通了。所以說,方葯就是個能量場,這個能量場只要和人體匹配,能幫助人體回歸正常循環,病自然就會好

用五苓散為主方可以治好黃斑病。黃斑病號稱眼部癌症,是眼球後部黃斑區的一種病變。有位病人先是找的北京協和醫院的眼科,號稱中國最權威的眼科。協和的專家說這個病是治不好的,就算花十幾萬手術了,很快就會複發。用五苓散為主方治療一個星期,病灶就縮小了;治療一個月病灶就消失了。現在已經好多年了,沒有有再複發。

當時這個病人在脈證上主要反應為中焦有濕氣,脈弦緩,身重乏力,卻又口渴想喝水。病人是個演員,癌漂亮,聽信了美容專家的話,要多喝水,於是不渴也喝。五苓散裡沒有一味葯是所謂專門治眼睛的。為什麼能治好這個病呢?說明葯不是用來治病,是用來協調人體幫助人體的,而治病的是人體自己;同時也說明中醫無絕症,因為真正的古中醫是開自體免疫力這把鎖的,只要自體免疫力能抵抗的病,中醫都能治。既然癌症有自愈的,那就能治。愛滋病也有終生攜帶病毒不發病的,那麼理論上愛滋病也能治。

有人覺得中醫能治愛滋病是天方夜譚,其實不然,大多數病毒感染類疾病,比如肝炎,皰疹,一旦得了,病毒都是終生攜帶,所謂的治癒就是攜帶而不發病。如果以此為標準,愛滋病當然也屬可以治癒的範疇。

原文:

72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註解:

「脈浮數」,說明有表證,且偏熱。

「煩渴」,中焦有水濕,津液不能順暢氣化出表,便上沖,於是「煩」;津液不運行便「渴」。

單從「脈浮數煩渴」而言,還有沒有其他可能性?比如溫病。《傷寒論》行文太簡略,所以這個浮數的脈應該不會太實太數;煩渴也不能兼有怕熱和呼吸粗重之類溫病的反應,否則就是溫病了。所以全面問診很重要,不做全身詳細問診的大夫,一般來講不是真正的古中醫。那些治個病只需要幾分鐘的,摸個脈就開方的,都是見病治病的。人體小宇宙,裡面錯綜複雜,豈是那麼容易參透的;參不透又怎能妄言治療?真正的古中醫分析人體很全面很嚴謹,治病是很花時間的。

如果中醫愛好者學習《傷寒論》,建議參考胡希恕,劉希彥版本《傷寒論》,必會受益匪淺!

人人都可以成中醫,未完待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