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漲知識 | 人體中蘊含的物理知識,肯定有你不知道的!

-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獲取海量資料 -

一、人體與光學

1. 眼睛

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機,晶狀體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當於一個焦距可以改變的凸透鏡,它把來自物體的光會聚在視網膜上。視網膜就像「膠捲」,接收物體的像。眼睛的瞳孔就像照相機的光圈,光的強弱不同,它的大小會改變。對於正常的眼睛,當人看較遠的物體時,晶狀體曲度減小,焦距變大;看近處的物體時,晶狀體曲度又變大,焦距變小,可以始終使像清晰地成在視網膜上。

2. 體溫

人體各個部位、早晚及男女之間的體溫均存在著差異。人體正常體溫有一個較穩定的範圍,但並不是恆定不變的。

正常人口腔溫度為36.3℃~37.2℃,腋窩溫度較口腔溫度低0.3℃~0.6℃,直腸溫度(也稱肛溫)較口腔溫度高0.3℃~0.5℃。一天之中,清晨2~5時體溫最低,下午5~7時最高,但一天之內溫差應小於1℃。另外,女子體溫一般較男子高0.3℃左右。女子體溫在經期亦有些許變化。人體異塵餘生紅外線,身體部位不同,異塵餘生紅外線的強弱不同。但如果人體某處有炎症,溫度局部增高時,局部散發的紅外線強度會發生變化,因此,醫學上可以通過拍攝紅外照片進行輔助診斷。

3. 頭髮

頭髮對人的大腦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頭髮能調節體溫保護大腦。冬天,血管收縮,頭髮能使頭部保持一定的熱量;夏天,頭髮可以遮擋日光直射對頭皮的傷害,同時,血管擴張,又能對外散發熱量。因此,頭髮具有既能保溫又能散熱的雙重功能。

二、人體與力學

1. 肌肉、骨和關節

人的運動是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由肌肉、骨和關節共同協作完成的,肌肉收縮是人體運動的動力,骨是槓桿中的硬棒,關節是支點。關節表面有一層軟骨,關節腔內有滑液,這樣的結構可以減少摩擦和衝擊。手臂是一個費力槓桿。上端與肩胛骨和肱骨相連接,下端與橈骨相連接的肱二頭肌收縮。動力臂小於阻力臂是費力槓桿。

2. 牙齒

人體的牙齒,牙齒的功能是咀嚼食物。門牙的功能是切斷食物,寬而薄利於它的功能發揮;尖牙的作用是撕裂食物,尖而小,利於增大壓強。臼牙的功能是磨碎食物,其表面凹凸不平,能增大摩擦力。

3. 呼吸

吸氣時,胸部擴張,胸內肺泡跟著擴張,於是肺的容積增大,肺內空氣壓強減小,小於體外的壓強,大氣壓將新鮮空氣經鼻腔,氣管壓入肺中;吸氣時,胸部收縮,肺的容積縮小,肺內空氣壓強增大,大於體外的大氣壓強,肺中的一部分空氣經氣管,鼻腔排出體外。

4. 腳掌

人體的腳掌著地面積大,減小壓強,走路時不易陷入泥裡。一般規律是體型高大的人的腳也較大,這樣體重不同的人走路時對地的壓強基本相同。

5. 心臟

心臟是人體血液流動的動力器官,收縮時心臟內壓強增大,使血液射向動脈血管,舒張時心臟內壓強降低,血液流回心臟。心臟的一收一舒推動著血液在血管中不停的流動,心臟不停地跳動對血液做功。

6. 脊柱

人體的脊柱有四個生理彎曲(頸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和腳弓、股骨和脛骨的彎曲,這些彎曲可以增加脊柱本身的彈性,緩衝劇烈運動對腦的震蕩。就像自行車車座下的彈簧一樣,能把人行走或跳躍過程中上下運動的動能轉化為彈性勢能,能有效減小行走過程中的振動對大腦的影響。

8. 足弓

人體的足弓像三腳架一樣,增加了人站立時的穩定性。同時足弓的弓型結構能對力進行分解,能減輕人在行走和運動時對腦的震蕩。

9. 口腔

在人的口腔中,舌頭表面是粗糙的,還有上顎上也有紋路,增大了與食物的摩擦,便於攪動食物或者把食物送入食道。

10. 掌紋

人的手掌和腳掌上都有特殊的掌紋。在握力一定時,手掌上的指紋和掌紋可以增大與接觸物的摩擦,便於人抓緊要拿的東西。腳掌上的花紋,可以增大摩擦,使人走起路來腳不和襪子、鞋子打滑,更省勁。

11. 走路

人走路時,腳和地面之間產生摩擦,腳用力向後蹬地,相對於地有向後運動的趨勢,地面對鞋底就產生了阻礙腳相對於地向後運動的摩擦阻力,這個力向前,正是這個力使人前進。

四、人體與電學

電流

人體內有電流,人體心臟的跳動就是由電流來控制的。在人的胸部和四肢連上電極,就可以在儀器上看到控制心臟跳動的電流隨時間變化的曲線,這就是通常說的心電圖。通過心電圖可以了解心臟的工作是否正常。還有腦電圖也是根據這一現象製成的。測謊儀也是根據人體電流情況做出判斷的。人在撒謊時,人體的生物電流會發生異常變化,根據生物電流情況可以做出是否在撒謊的判斷。

五、人體與聲學

1. 聲帶

聲帶是人的發聲器官,當氣體衝出時引起聲帶振動而發出聲音。說話聲、笑聲、哭聲、叫聲等都是聲帶的振動而產生的。男女聲帶的結構略有不同,所以音調也不同。漸老後,聲帶會略有鬆弛,所以老年人的音調一般都較低。

2. 耳朵

人體的耳朵,耳道內有鼓膜,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過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這樣人就聽到了聲音。人類的發聲頻率範圍大約在85~1100Hz之間,人耳能聽到的聲音頻率範圍大約在20~20000Hz之間,對於低於20Hz的次聲波與高於20000Hz的超聲波人耳都不能聽見;如果人耳的傳導系統的鼓膜、聽小骨因病損壞時,聲波還可以骨傳導(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從而產生聽覺;「聞其聲便知其人」是靠音色不同來識別熟悉的人。

3. 雙耳效應

雙耳效應是人們依靠雙耳間的音量差、時間差和音色差判別聲音方位的效應,幫助人判斷聲源的位置。

六、人體與熱學

1. 體溫

人體正常的體溫(口腔溫度)大約是37℃,體表溫度(如腋下)要略低些。當人體的汗水蒸發時,由於蒸發吸熱會使我們的體表溫度降低。根據這一原理,在我們感冒發燒時,可以採取在自己的身體上塗抹些酒精或白酒的蒸發吸熱來降溫。

2. 皮膚

皮膚是人的體溫調節器。當外界氣溫較高時,皮膚內的大多數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皮膚的溫度會升高,因而由皮膚直接散發的熱量增多,與此同時汗液分泌增多,通過汗液的蒸發吸熱,使體溫不致過高。當外界的氣溫較低時,皮膚內的大多數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皮膚的溫度降低,由皮膚直接散發的熱量減少。與此同時,汗液分泌減少人體散熱少,使體溫不至於過低。正是皮膚的調節作用才使人的體溫保持穩定。

好文推薦

知識點:

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

「初中物理」公眾號是由三好網(sanhao.com)發起並運營的學科帳號,國內初中物理學習、答疑平台,每天提供知識總結、學習技巧、解題模型、高考資訊、勵志文章及在線答疑!

我們吧!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